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 1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凌波

众所周知,教育是立国之本,兴邦只要务,在21世纪的今天,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主义建设对创造型人才越来越急迫的需求,作为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与实施者的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尝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下面浅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点认识.

一\活跃课堂气氛,制造创新氛围.活跃的课堂气氛成了一堂课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那么,该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呢/(1)多于学生进行交流,优化师生关系,。课堂气氛虽然是课堂教学中的事,但工夫不仅在课堂中,也在课堂外.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尽量多的进行交流和沟通,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加深失声之间的感情.这样可以是学生将老师不仅视为老师,更视为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从而让课堂气氛更容易活跃起来,还可以使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想法..(2)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俗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着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并利用着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采取开放的教学态度.(1)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传统教育培养的学生将老师讲授的一切知识当成绝对真理,只是顺从的接受,而不敢质疑老师\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意见,久而久之,学生由于长期的自我压抑,失去了锐气和活力,也同时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鲜明的个性,服从成了学习的习惯.学校成了冷冰冰的流水线,只能生产毫无个性\活力,规格统一的产品,.学生越学越死,从最初的不敢发意见,到后来的不能思考,然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使学生敢于质疑传统、质疑权威,有了质疑,才有希望走出无谓的禁锢,产生新见解,创造新事物。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质疑的习惯,我坐了一些尝试,如上课文《中国石拱桥》时,我故意将赵州桥说成是我国最大的石拱桥,还特意把“最大”二字写在黑板上,并没有学生当场指出“最大”二字用错了,这完全不符合我的设想,在暗示数次依然没有回应的情况下,我只好顺水推舟,要求学生课后认真看书并思索。在第二节语文课上,我便问学生在老师上节课讲的内容中你们有谁发现错误?请讲出来,这时终于有同学指出并纠正了那个“最大”二字应该为“最早”。我立即予以表扬,肯定了该生善于思考,敢提问题的好习惯。以后的课程中,我多次采用这种方式,逐渐有了一些效果,有学生能当堂发现我的错误并纠正。当然,由于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此时不应太过苛刻,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应努力发掘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出现的闪光点,给予适当的称赞和鼓励。(2)实现学科间的交叉,将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向深入。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众多的知识,学生拥有迁移、融会各种知识的能成了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要给自己设置那么多框框架架,在教学过程中,只在自己讲授的知识点上打砖,而是要以某一教学内容为核心,向外层层扩展,引发出更多本学科甚至于其他学科的内容.例如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诗时,我先在一段优美的轻音乐中将该诗朗诵一遍,很多学生在我朗诵完后赞叹好美,有的甚至要求再朗诵一遍,我因势利导,给学生提出要求,"着首诗的确很美,虽然大家都觉得她美,但我敢肯定在不同的同学心目中,这种美也是不同的.下面我想给同学布置一项任务: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把<<沁园春.雪>>在你心里的美跟同学们分享'',有的同学当即笔勾勒出一幅简单的雪景图,有位同学哼起了歌,有同学甚至高声的朗诵了起来.这堂课的收获是可爱的,各学科的交叉,使语文达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明令人所未明",实现了创造性学习.

总之,我们应当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创新能力,有创造才有发展,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我们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勇气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我相信,只要教师在45分钟的课堂中多用心\多思考,创新教育就不会是一句空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