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2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

庄梅娥

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必须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就要求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素质教育要求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学必须做到因材施教,不能用陈旧的教学模式来束缚学生的发展。发展个性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没有创新能力,学生就不可能有个性的发展。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音乐教学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学科,创造性思维活动在音乐学科中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例如倾听音乐、欣赏音乐、视谱、奏乐以及舞蹈、音乐创作等等,都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教师在教学中从培养学习习惯入手,运用形象的思维方法,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学中来。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启发学生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及对生活的联想。如讲音高,可边唱边做柯尔文手势,去体会各音的音高;讲音的长短,可让学生通过走、跑、跳等各种动作去感受各种音符的时值;再如在教五线谱时,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掌握C大调唱名在高音谱表上的音位,将每个人的一只手当作五线谱,要求抬起左手,掌心向里,学生边唱《唱名歌》,边用右手指“五线谱”。这样,学生很快就熟悉了五线谱上的唱名。运用这种直观、形象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不感到枯燥,领会得快、掌握得牢,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可见,不论创作、音乐知识及表演,都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又是创造新事物、发现新事物的契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任何发明家、艺术家的任何创造,如果缺乏丰富的想象力,是不可能成功的。贝多芬曾经说过:“当我作曲时,心里总是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音乐的想象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音响为对象的形象思维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反复聆听音乐作品,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如学完歌曲后,请学生反复聆听或演唱,然后进行律动表演,创编动作,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教师再加以归纳、提炼,一组优化的律动组合便创造出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所谓“闻乐而思”就是说我们在听音乐时能引起联想,可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情溢八方,悟及哲理。所以,在我们平时接触音乐时,就要培养学生这种思维习惯,这是锻炼艺术想象力及生活联想的好途径。经常练习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也是大有裨益的。

音乐创作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创作活动中巩固已学过的音乐要素,发挥音乐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发展创造性思维。音乐课上的创作活动不同于艺术家的音乐创作,首先要求学生打破音乐创作的神秘感。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应该通过音乐培养他们的创作兴趣,满足他们音乐创作的欲望。要鼓励、引导他们进行创作活动,激发创作的兴趣,树立创作的信心,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例如在欣赏《龟兔赛跑》时,结合故事情节进行律动表演,让学生在时而欢快活泼、时而迟缓低沉、时而悠扬抒情、时而欢快热烈的音乐中,用相应变换的动作把故事情节表演出来,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通过学生的表演引导他们根据音乐的意境,把所感受到的音乐情绪、速度、节奏、力度等,即兴地、无拘无束地用各种幅度、力度的动作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敏捷的反应能力。课堂上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实际就是探索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小瓶、小罐、沙子等制作打击乐器,进行创编节奏的训练,如节奏问答、节奏接龙游戏等。这种练习既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机敏的反应能力。教师要通过音乐实践使学生明白音乐创作并不是神秘莫测的。他们可以运用各种音乐要素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创作中获取更丰富的经验,从而加深对音乐与生活、情感与创作的体验和理解,使学生能自发地从生活中捕捉需要的素材,再加以艺术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根据情感教学心理的研究,不仅教师和学生身上富有情感,而且教材中也蕴含着大量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活动中各种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皮亚杰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说“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当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产生初步的情感共鸣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对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结构、速度与力度等要素进行分析。要求学生自己去学着做艺术处理,教师不要一味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要求学生这样或那样。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和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表现手段;启发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和创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个人对处理和表现音乐作品的见解,并可以将不同的处理方案进行实践,大家唱一唱、听一听,比较其优劣。例如学习《如今家乡山连山》这首歌曲,教师根据歌曲的特点,请学生分组讨论,怎样演唱才能更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对家乡的赞美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讨论后每组学生发表见解,然后大家再进行演唱比较,最后学生们一致认为,演唱中运用力度的变化,能更准确地表现歌曲内涵。这种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对比,创造出各种表现的处理方式的过程,就是教会学生分析作品、探究作品,并把自己的特点揉进去,创造出新的艺术处理方式的过程。同时学生在体验音乐作品情感中,增强了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创造性思维是创作活动的核心。在创作活动中,既要重视聚合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以往的音乐教学重视求同思维,而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培养。在音乐创作教学中,特别提倡求异思维,探索多种答案、多思善想,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