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流行范围广,发病率高,危害性大。为了能够摸清吉林市流行性肝炎发病的时间、人群、区域及分型的分布情况,我们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首先按照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研究的方法确定了调查统计分析的研究路线,用1995年第5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对吉林市传染病医院12年(1988—1999)的住院病历进行筛选登记,查阅了吉林市区乃至地区42年(1958—1999)疫情资料,然后将调查数据进行微机处理,得出了科学的调查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对策。
2调查结果
2.1时间分布从吉林市区1958—1999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可以看出发病率的上升。如果将各年代发病率平均计算,得出60年代为94.40/10万,70年代为123.14/10万,80年代为140.32/10万,90年代为126.26/10万,70、80、90年代与60年代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呈上升、居高趋势,不同年代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季节性统计,各年代、各月份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
2.2地区分布从吉林市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时间、地区分布数字得出市区各区域各年代平均发病水平,昌邑区118.68/10万,船营区129.13/10万,龙潭区137.44/10万,丰满区98.62/10万,龙潭区发病水平较高,丰满区较低。但统计学表明无显著差异(P>0.05),全市区各年代平均发病率121.03/10万,60—80年代外县肝炎发病率低于市区,外县各年代平均发病率均在100/10万以下。
2.3人群分布
2.3.1年龄、性别分布我们对1990—1999年吉林市区各年龄组及性别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进行统计得知,0—9岁为46.25/10万,10—19岁为44.22/10万,20—49岁为133.16/10万,50—59岁为158.39/万,60岁以上为98.58/10万,合计为99.22/10万(标化率90.51/10万)。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发病率比为1.72:1。
2.3.2职业分布我们对1995-1999年吉林市区683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职业进行了比较,以工人、干部职员、学生、家务及待业、离退休人员为高发,以教师、炊饮、商业、托幼、散居儿童发病率为低。
2.4分型吉林市传染病院1988—1999年共收治肝炎病人7583型肝人,其中甲型肝炎790例,乙型肝炎5815例,自1992起随着检测手段的完备,对病毒性肝炎进行了细致分型,8年资料统计病毒性肝炎4550例,丙型肝炎140例,乙型肝炎联合感染丁型肝炎44例,EB病毒性肝损伤21例,巨细胞病毒性肝损伤99例,未定型肝炎623例,从1997年开始进行戊型肝炎、庚炎的检测,戊型肝炎12例,庚型肝炎3例。
3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吉林市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从50年代至70年代呈快速上升趋势,上升8倍;70年代至20世纪末呈持续高发,我市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呈波动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由低到居高不下,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与社会经济状况、卫生环境、营养状态等多种因素相关。吉林市区各区域除地理位置不同外,各区各行业职业人口比例也不同,但各区无显著差异。
吉林市病毒性肝炎病原分型以甲肝、乙肝为主,其次是丙肝、乙丁重叠感染,戊、庚肝炎占比例很少,另外还查出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性肝损害,基本符合一般规律。
4防治对策
4.1加强卫生知识和肝炎预防方法的广泛宣传,提高公民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对于农村更要提倡早期发现、早期就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各级政府对承担肝炎防治的机构应加大经费投入,开展普查普治,加强专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病毒性肝炎预防、治疗、科学研究专业队伍。应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向群众广泛宣传,设立免费的公益广告,解决防治机构承担广告费的难题,使防治肝炎的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4.2病人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病毒性肝炎病人必须严格地隔离治疗。强调专科医生、专科门诊、专科病房制度,对医疗用具、器械进行有效消毒,一次性卫材严防重复使用,医用垃圾认真处理,现在各类医疗机构、社区门诊较多,决不能忽视病毒性肝炎的规范诊治。此外献血员的管理、采血、供血、输血制度的执行对病毒性肝炎的预防非常重要。另外对特殊行业要严格执行定期体检制度。
4.3对调查得出的肝炎高发人群和学生、教师托幼、饮食业等特殊群体要进行广泛的乙肝疫苗接种,要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同时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地减少母婴传播。
参考文献
[1]刘崇柏.我国病毒性肝炎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因素研究.中华肝脏病杂志,1998,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