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观察

江芬

(湖北省蕲春县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湖北黄冈436300)

【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方法:42例患者给予口服米非司酮12.5mg,每日1次,连续使用3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变化,停药后定期随访复查。结果:所有患者在服药期间均闭经,痛经缓解率100%,治疗结束后,患者宫体缩小,内膜变薄,血红蛋白上升,检查结果与患者用药前后比较,试验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腺病临床疗效显著,是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米非司酮;子宫腺肌病

【中图分类号】R71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1-0079-03

子宫腺肌病是临床常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特殊类型,发病时间与卵巢的周期性变化相关,部分患者疼痛呈周期性表现,在月经前后加重,伴随着月经量过多,长期患者可导致贫血,其中80%的患者同时伴有痛经症状,临床多表现为继发性痛经并逐渐加重,随病情的进展,疼痛可从经前1周开始出现,甚者可延长至月经周期后1~2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米非司酮是作用于受体水平的抗孕酮药物,体内竞争性与受体结合起到阻断孕酮的作用,从而抑制卵巢激素分泌功能,诱发闭经,使异位的内膜萎缩[2]。临床采用降低激素水平使异位的子宫内膜萎缩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有效方法。我院通过口服米非司酮,观察4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统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试验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妇产科门诊收治的4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年龄30~40岁,平均年龄36.8岁;经妇科检查、彩色超声等诊断为子宫腺肌病[3],无心、肺、肝、肾疾患,治疗前6月未使用激素药物,排除妊娠、哺乳期妇女,并进行诊刮病理证实无子宫内膜及宫颈管内病变,无药物治疗禁忌症的患者入组观察,用药和观察过程均征得患者同意。

1.2方法

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2.5mg,每日1次,于月经周期第一日开始服药,连续用药3个月,停药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子宫体积、血红蛋白水平、痛经程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定期检查患者肝肾功能、观察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子宫体积的判断方法采用彩色超声检查测量子宫的三维径线,比较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变化。使用国际通用的慢性疼痛分级问卷法判断痛经标准;

1.3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以均数±表示标准差(x-±s),采用t检验方法比较。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患者完成3个月的治疗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估。选取的42个患者都进行了3个月的疗程,后期随访。结果分析见表。

表治疗前后子宫体积、血红蛋白和疼痛程度的变化

时间子宫体积(cm3)血红蛋白(g/l)疼痛程度(分)

治疗前105.32±12.3288.73±11.0382.3±9.6

治疗后88.90±7.79120.12±10.3522.1±8.3

2.1患者治疗前子宫体积平均为105.32cm3,用药后子宫体积平均为88.90cm3,治疗前后两者比较差距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疼痛程度评分、血红蛋白在治疗后也有了显著性的改善。疼痛程度的改善率有统计学意义,贫血患病发生率在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试验结果显示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病,从患者的主观感受(疼痛程度的改善)到临床表现(血红蛋白的浓度)对患者是有益的。

2.2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早期部分患者仅出现轻度恶心,无呕吐,2周后症状消失,余无明显不良反应;均未发现肝、肾代谢功能改变,与文献报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4]。实验证明米非司酮长期用药安全。

3.讨论

子宫腺肌病是育龄女性最常见的良性内膜异位疾病,子宫肌层中存在孕激素受体,在内膜发生发展中起协调作用,调节细胞分裂活动,促进内膜增殖。用米非司酮拮抗剂孕激素可使内膜萎缩[5]。结果是病变部位越小,效果越好,病变部位越大服药时间长且缩小速度慢。43岁以后进入更年期,卵巢功能衰减,女性激素水平下降治疗效果较好。米非司酮片每日10mg是临床观察中理想的剂量,副作用小、经济、易接受,是一种新的,有前途的保守治疗途径[6]。

米非司酮是作用于卵巢的孕激素受体拮抗剂,能使子宫肌层中的雌激素、孕激素受体降低,达到抑制并缩小病变的效果。选择米非司酮不同剂量治疗子宫腺肌病的观察,认为口服10mg/日的米非司酮是较为理想的剂量[7]。通常在停药2周左右排卵恢复,用药后血清促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生成素变化不显著,说明米非司酮小剂量用药没有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水平。米非司酮可纠正贫血、减轻盆腔充血,明显缩小子宫体积等特点,适用于术前用药,特别是对于严重贫血而不能马上进行手术的患者,经过术前用药可缩小子宫,改善临床症状,利于开展经阴道切除子宫手术,减少术中出血,较开腹手术并发症少,缩短住院时间,术后康复快。由于药物治疗子宫腺肌病普遍存在停药后复发的缺点,故目前尚不能完全替代子宫腺肌病的手术治疗。临床治疗中发现,近绝经期妇女服用米非司酮后,会提前闭经现象,因此采用口服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的方法有可能使这些患者避免手术。

现在国内文献报道使用米非司酮的剂量多为10mg/d和12.5mg/d。根据本院医生临床经验将剂量定为12.5mg/d,筛选样本观察临床疗效及预后。对本院的42例病人的治疗疗效分析表明:口服12.5mg/d,持续3个月用药治疗,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子宫的体积,普遍改善阴道不规则流血的症状,降低月经出血量进而纠正了缺铁性贫血。治疗结束后大部分患者恢复了正常月经。疼痛的减轻及阴道流血症状的改善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由于体内激素浓度的变化,较少病例数存在体重增长、潮热等激素相关的不良反应。米非司酮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性使患者减少了对疾病的担忧,减轻了精神焦虑症状。治疗过程中,病人最常出现的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等,但持续时间短不影响依从性。不良反应与剂量的大小有关,12.5mg的使用剂量也存在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

子宫腺肌病是卵巢激素水平依赖性疾病,许多临床实验结果表明,雌激素、孕激素是子宫腺肌的主要促进因素,而孕激素在腺肌生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故降低卵巢激素水平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关键因素。米非司酮是一种受体水平的抗孕酮和抗糖皮质醇的类固醇化合物,体内与孕激素受体结合,直接降低孕酮活性,抑制子宫腺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功能,子宫动脉血流被减少或阻断,不同程度的缩小腺肌组织和内部血管,影响腺肌组织内能量代谢,腺肌组织出现缺氧性坏死[8]。子宫肌瘤理想的治疗剂量是每日服用12.5mg米非司酮,较适合绝经前妇女子宫肌瘤的保守治疗,随着绝经和腺肌的萎缩而达到治疗目的,而且口服用药的不良反应小,是临床的方便安全的治疗方法。

参考我院的实际情况,选用3个月的治疗时间是经验方法,延长用药时间是否会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尚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证明。长期以来药物治疗都普遍存在停药后反复的情况,我院选择半年的随访期较短,长期临床疗效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在半年的随访观察时间内,本组病例得到了较好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降低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子宫切除比例,但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尚不能完全替代手术治疗,持续3个月小剂量的米非司酮用药治疗后,可以使子宫体积缩小病并明显避免阴道流血现象,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用以评估长期疗效的更多样本和更长用药时间的临床观察还有待继续,待更多试验数据统计后总结。

【参考文献】

[1]周江英,杨帆.子宫腺肌症的超声图像和临床症状的关联性分析[J].医华西医学,2015,25(7):1260-1263.

[2]高坚欣,刘青.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0):1201-1203.

[3]周应芳,白文佩.子宫腺肌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2):142-144.

[4]谢卫红,崔晓红,孙倩.185例米非司酮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6):2127-2128.

[5]廖爱华.米非司酮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J].使用妇产科杂志,1994(1):15-16.

[6]韩丽,马汝平,汤洁等,小剂量米非司酮联合中药与单纯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对比[J].职业与健康,2014,30(4).

[7]于志宏.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症疗效观察[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1).

[8]孙学东.米非司酮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新进展[J].医药导报,2001,20(7)41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