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校本开发与课程推进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3

乡土文化校本开发与课程推进的策略研究

王照策章晖

◆王照策章晖浙江省瑞安市滨江中学325200

摘要:我校乡土文化校本开发课题组立足学校,走草根路线,以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办学理念、人员素质、校园环境为研究基础,以“云江文化”物质文化、云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从实践角度论述“云江文化”校本开发的四大策略即与乡土资源接触,从地域文化中捕捉云江文化课程资源;与学校活动融合,从校园文化中提炼云江文化课程资源;与学科教学联合,从课程文化中整合云江文化课程资源;与社区实践接轨,从社会文化中盘活云江文化课程资源。突出论述“云江文化”课程推进的五大举措即管理推进,保证课程的常态实施;课程构建,突出乡土地域特色;实践导行,促进学习方式改变;量化导向,实现评价多维多元;提炼创新,保证成果扎根开花。

关键词:乡土文化校本开发课程策略研究

习总书记提到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故乡是心灵的寄托处,不论你走多远,总有一个地方会让你想起来就会觉得温暖,那个地方就叫故乡,那是一个永远留在心里最宁静的角落,那是一片属于自己,自己也愿意永远属于的那片土地。所以乡愁是一种文化情感,是心灵的依恋,是对一方风土人情永难割舍的眷恋,而非传统“祖籍”意义上只是针对“老家”的独有感情。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学校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我们对中国乡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相当有限,特别是学生对乡土文化知之甚少,何谈乡愁。所以云江文化乡土课程以发展学生认识乡土、热爱乡土、建设乡土的认知、能力、情感为育人功能的重要追求目标,以促进乡土文化传承和发展,本地经济发展为社会功能的重要追求目标,以乡土素材为课程内容来源,以在“乡土情境”中学习为实施特征的课程,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一、“云江文化”校本开发的四大策略

1.与乡土资源接触,从地域文化中捕捉云江文化课程资源

瑞安山川秀美,为文物之邦,有全国文保单位玉海楼,省文保单位:棋盘山石棚墓群、利济医学堂、观音寺石塔、圣井山石殿、外三甲窑址群等9处,市文保单位49处。有仙岩、寨寮溪两个省级风景区,4处市级风景单位和一批历史、人文景点及革命纪念地。瑞安市区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大海孕育起来的瑞安这片沃土上的百万人民,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正继承并发扬历史先进文化优良传统,如何创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校园文化,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乡土教育思想伴随着教育的长河,源远流长,由于受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的影响,学校要突出地方特色,立足本土,建设富有乡土气息的特色校园文化。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应是一种基于学校的彰显个性的文化,云江文化课程设计核心思想有三点:一是“为了乡土”,即乡土教育肩负着对家乡文化演进的引领功能和对家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功能,乡土教育是为了乡土的发展。二是“来于乡土”,即从教育策略上,乡土教育是用乡土教,教乡土。三是“在乡土中”,即偏爱在生产、生活的情境中的教育,增进学生的乡土情感、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云江文化建设中,倾力于将瑞安乡土文化融进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学校围墙上矗立着十几个精美的介绍当地人文、地理、历史、特产、民俗风情等橱窗,为师生详细介绍了瑞安的历史变革、名人轶事、民俗风情等内容,使学生对瑞安的文化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用一句话讲就是“让孩子晓家乡历史、懂家乡文化、说家乡方言、品家乡特色、立家乡情怀,树立其对家乡的正确了解,促进爱国爱家乡价值观。

2.与学校活动融合,从校园文化中提炼云江文化课程资源

要将四大节活动、其他所有德育活动纳入到“云江文化”中去,多做计划,早做打算,完善活动过程,形成以基础道德为主线、彰显“云江文化”的特色德育,课题组为学校打造以奥运墙为代表墙面文化(具体图片见附件),学校继续发挥体育特色学校的优势,继续抓好田径队、篮球队、乒乓球队、健美操队的训练,开展象棋队等第二课堂活动。以校园云江文化建设为契机,深化学校特色建设,继续开展校园“四大节”活动,让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活动凸显学校特色,寓教于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富有时代感。比如设计运动会吉祥物、班服、班级名片等,通过开展主题月教育活动,不断丰富教育载体,寓教育于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之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与学科教学联合,从课程文化中整合云江文化课程资源

与学科教学联合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师应将校本课程开发理解为一个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反馈,不断地补充、调整、完善的过程,而不是严格地按照自己编写的教学大纲和设计,按部就班地“授课”的过程。课程内容应体现趣味性活动性的特点。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局限于教室里,也不是教师“讲授”课程,应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爱好,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它成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性的课程。可以采取游戏、舞蹈、参观、访谈等形式,应使它成为每周里学生期盼的课程。

以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设计为例,与学科教学联合,从课程文化整合云江文化课程资源的策略有三种:

(1)课程的补充策略

即针对国家课程中的薄弱环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师资力量,加强对某一个主题的拓展和深化;课程的改编策略——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和结构调整;课程的创新策略——课程的创新是指所有的课程成分都是教师新开发的,不依赖现有的课程材料。在我们进行历史、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时,往往由于课时的限制,不能对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或重大题材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课程的补充策略就是弥补这种缺陷的最好方式。可开发的这类课程有:瑞安古代人物评介、瑞安古代建筑、瑞安古代妇女生活、中国科技史、科举考试制度漫谈、世界宗教简史、世界战争简史、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人物等。

(2)课程的整合策略

课程的整合策略就是按照学生的兴趣和教师的专长对课程进行整合。比如:国别史+地理、历史+政治、文学+历史+地理、化学+历史、音乐+历史、美术+历史、体育+历史等等。这类课程有:《水经注》中的历史地理、中国古代风水术、中国古典舞、古乐与历史、唐朝的音乐与舞蹈、瑞安民谣与历史、瑞安史话、瑞安武术史等。

(3)课程的创新策略

课程的创新策略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自己的专长创新的课程。这类课程有:中国古代服饰、影视历史作品欣赏改编与表演、电影中的历史、瑞安活字印刷术实践、瑞安文革史实采集、文革风俗考、瑞安城区变化历史、各个时代的民间流行语、瑞安老照片与历史、温州人与温州精神、中国古代家庭用品考、中国大姓源流考、我家的历史等。只要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理解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理念,就能够开发出丰富多样的“云江文化”。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的,也是相对于专家开发的课程而言的。它是基于学校自身特色,以教师为开发主体,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和发展需求的课程。越来越多的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者认识到,“引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学校特色形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价值追求。为深化课程改革,坚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师生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充分发掘和整合学校、社区资源,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体系,营造该校独有的文化氛围。

4.与社区实践接轨,从社会文化中盘活云江文化课程资源

抓规范,抓提升,与社区实践接轨,让云江文化扎根于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理念的生长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主要的是标志着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理念的生成。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

二、“云江文化”课程推进的五大举措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个亮点,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构建特色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

1.管理推进,保证课程的常态实施

校本课程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瑞安市减负提质实验学校,在推进云江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细化管理目标,层层落实责任,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抓实抓好课程推进的每一个环节。校本课程的管理是学校实施校本课程的关键所在,是校本课程开设、实施的保证。我们将通过课题研究形成适合我校的一套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管理办法,为云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实施提供保证。

2.课程构建,突出乡土地域特色

课程是一所学校特色的基础与保障,任何学校特色的创建都要有课程作为支撑,没有一定的课程作支持,学校特色是难以形成的。课题组思考如何“聚智慧,接土气”,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上下力气,通过学校独特的濒临飞云江畔,地处外滩,瑞安独特的水文化背景,追求云江的博大、云江的谦和、云江的灵动、云江的坚韧,找到了乡土文化与育人的契合点,通过云江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一途径促进了学校特色的逐渐形成。瑞安云江文化墙面设计体现课题组良苦用心,云江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体现我们的新想法。

3.实践导行,促进学习方式改变

新时代中学生的主体需要已经明显显现出更加多元化和非理性的趋势,社会的多元化价值观,自我意识和非理性特征,是今天多数学生主体需要和主体发展的基本话语;强调体验,重视过程,关注享受,将生活物质化正是使人的主体发展的最基本的价值理论受到挑战。我们以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发展为目的,不断开发实效性强的校本课程资源,比如在语文校本课程建设中,我们开发了《云江文化校本课程》,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习管理,我们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欲求的角度建构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通过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及社区活动的形式,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新课程实施结合起来,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开拓新的思路和途径,充分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

4.量化导向,实现评价多维多元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保证校本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目前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行内部评价,这样就会出现评价标准不一、过程不严等问题,造成评价基础薄弱,反馈性能差。虽然大多数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中都有评价部分,但操作起来往往流于形式。一方面是学校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上,并不注重评价工作。如何建构注重过程性评价是新课程的新理念,建立起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关系到校本课程兴衰成败的关键,校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应有别于以往传统学科课程的评价方式。我们提倡评价方式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应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评价的方式,学生可以采用表演、收集资料、小报告、绘画、访谈记录、制作等多种方式呈现学习成果,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数评价。

5.提炼创新,保证成果扎根开花

课题组经过近3年的酝酿和研究,立足学校,选取学校云江课程文化为代表的校本课程、德育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为重要载体,进行相关的策略研究,初步提炼以办“五全学校(全面发展,全面育人,全员德育,全程管理,全优教学)为办学目标,以育“五美”新人(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形象美)为育人目标,着重解决实践问题,形成较为丰富的成果,比如《办“五全”学校,育“五美”新人》论文、《开展乡土文化传统特色的教育,加强方言传承》、《传承温州文化,拓宽语文空间》论文、《乡土文化滋养语文教学》论文、《基于校本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及教师教学成果的整理与提升》讲座、云江特色校本课程等教科研成果,提升学校办学特色。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亚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的重要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外部环境,需要社会文化大环境做保证,这样一种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不是校园人能够解决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结合乡土云江文化课题实践研究,如何体现瑞安校园文化、乡土课程文化和班级文化,我们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应使有限空间的校园在移步换景之中,被一个个不同方式所表达的文化氛围所笼罩,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每一片绿地都会“说话”,让校园的每一处文化景观都“育人”。更为重要的是,让富有自己乡土文化味道校园个性,使校园营造的“育人场效应”,常常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驻留往返,与瑞安古人对话、与名人交流、感悟,让学生浸润其中,让校园成为乡土的风景之一,具有集体性的“乡土”标记。

参考文献

[1]凌伟珍试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J].广西教育,2008,(17)。

[2]周涛学校文化的特点和功能[J].教学与管理,2007,(03)。

[3]高永勇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学校文化建设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4]刘彦明唐山地方特色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12。

[5]朱宏纯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校本课程的本土化研发[D].青海师范大学,2011。

[6]陈芬学校文化变革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7]刘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