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汤治疗脑血栓临床观察
乔玉槐杨光华(解放军324医院重庆400020)
【中图分类号】R2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1-0229-02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中药丹红汤治疗脑血栓的疗效与副作用。方法随机选择36例脑血栓患者给予丹红汤治疗(治疗组),并同时选30例脑血栓患者给予蝮蛇抗栓酶及维脑路通进行治疗(对照组),一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2%,对照组有效率76.67%,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丹红汤治疗脑血栓有较好临床疗效,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丹红汤脑血栓
脑血栓形成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占脑中风病人的70-80%[1]。脑血栓形成或称脑动血栓形成性脑梗塞,是脑动脉病变基础上形成血栓,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液受阻而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1991年以来,我们用自拟的丹红汤对36例脑血栓病人进行观察治疗,并用蝮蛇抗栓酶加维脑路通治疗30例病人进行对照观察,全部病人例均为我院歇台子分院内科。经临床观察,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根据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二届脑血管专题会议所定诊断标准选择病例[2],大多数病例经CT检查确诊。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男性28例,女性8例,年龄45-75岁,病程2天-2年。本组颈内动脉系统脑血栓30例(83.3%),椎-基底动脉系统6例(16.6%),36例中偏瘫者33例,其中完全性偏瘫3例,不完全性偏瘫30例,失语31例,球麻痹者1例,痴呆1例,合并高血压28例,冠心病4例,对照组30例中男性26例,女性2例,病程、年龄及发病情况与治疗基本一致,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
2、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中药丹红汤。药物组成:丹参、红花、水蛭、黄芪、三七粉、归尾、川芎、赤芍、全虫、鸡血藤等,血压高者加夜交藤,钩藤,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一日一剂煎服,一日三次;对照组用蝮蛇抗栓酶,先作过敏试验,阴性者每次0.5单位加入5-10%葡萄糖250ml-500ml葡萄糖滴,一日一次。两组疗程为均20天。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作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尿常规、肝、肾功、血糖、血脂、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检查。多数病人作CT、B超、胸片检查。观察记录患者症状,体征,神经功能障碍变化情况,治疗恢复程度,疗效出现时间和副作用。
3、结果
3.1疗效标准:疗效判断按全国第二届人全国脑血管会议讨论的疗效标准:治愈:意识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生活完全自理,无病残;显效: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生活基本自理,瘫痪肢体肌力恢复II级以上;有效:症状体征部分消失,瘫痪肢体肌力恢复达I级以上,能坐起或自行站立,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无效:治疗后病情无明显改善,卧床伴意识障碍,肌力恢复不到I级或病情恶化。
3.2治疗结果:见附表
丹红汤治疗脑血栓疗效表
组别n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611213197.2
对照组305126776.67
X2=4.25,P<0.05。
两组疗效比较有明显差异。
4.讨论
脑血栓在脑血管病的各种亚型中,发病率最高,是老年人常见病。本病在中医属‘中风’,‘卒中’等范畴,多表现为‘血行不畅,络塞血瘀’。治疗原则宜活血化淤,通经活洛,豁痰开窍,根据这些原则,我们自拟的丹红汤中丹参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血,促进纤溶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丹参能明显增加大脑中动脉分布区血流量,降低外周血中白细胞黏附蛋白免疫阳性细胞数,抑制大脑中动脉缺血区白细胞浸润及神经元的坏死[3],抑制血栓形成。红花能有效的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激活和释放血栓烷素A2(TXA2),激活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前列环素(PGI2),纠正外周循环中TXA2/PGI2的平衡失调。川芎善于行气活血,其生物碱具有扩张心,脑血管和增加脑体循环血流量作用。水蛭有明显增加动脉血流量和减少血管阻力,延迟或阻滞血液凝固,并能增加血液循环和促进渗出物吸收,抑制血小板ADP诱导的聚集作用,从而有利于缺血性病灶局部运改善和神经功能的恢复,黄芪有加强毛细血管抵抗力的作用,当归活血补血,治疗气滞血瘀。诸药合合用,共秦其效,达到治疗目的。通过我们的临床观察资料来看,丹红汤对脑血栓的治疗确有一定的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副作用。我们从血液流变学观察发现该方法有效改善血液的粘稠度,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抑制和延缓血栓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邓铁涛,李克光.实用中医内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85-129.
[2]益家眉.中华神经精神杂志,1988,21,57.
[3]刘祖贻,周慎等.活血安祥汤治疗瘀阻脑络证235例总结湖南中医杂志1996,12(1):2-3.
[4]王淑君等.红花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免血桨TXA2/PGI2水平的影响[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3,20(2)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