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红(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辽宁本溪117100)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7-0264-02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例,按Schatzker分类法,将胫骨平台骨折分为6型:Ⅰ型:劈裂骨折6例;Ⅱ型:塌陷骨折4例;Ⅲ型:劈裂和塌陷骨折6例;Ⅳ型:涉及胫骨嵴的平台骨折3例;Ⅴ型:内侧、外侧平台双骨折5例;Ⅵ型:胫骨平台和上1/3联合骨折4例。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治疗28例。结果随访时间10个月-18个月,根据Rasmussen评分优良率86.1%。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多系高能量损伤,关节面损伤较重,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28例,疗效确切,可恢复患肢的正常力线及膝关节的稳定性,术后早期CPM有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植骨功能锻炼
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0.38%[1],其为膝关节内骨折,同时多伴有半月板及韧带的损伤。膝关节内局部解剖复杂,而且是下肢重要负重关节,若治疗不当,可导致膝关节的不稳定和功能障碍、畸形以及创伤性关节炎、关节不稳,关节僵硬等后遗症,严重影响下肢功能,多需手术治疗。笔者对本院在2005年3月-2009年11月对28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20~64岁,致伤原因,车祸18例,高处坠伤6例,重物砸伤4例。开放性12例,闭合性14例。按照Schatzker[2]的分型,Ⅰ型6例,Ⅱ型4例,Ⅲ型6例,Ⅳ型3例,Ⅴ型5例,Ⅵ型4例。合并侧副韧带损伤6例,前交叉韧带损伤3例,后交叉韧带损伤2例,半月板损伤4例。
1.2手术方法手术均在气压止血带下操作,结合骨折Schatz2ker类型选择切口显露:Ⅰ型、Ⅱ型、Ⅲ型骨折多采用膝前外侧切口,Ⅳ型、Ⅴ型、Ⅵ型骨折多采用膝正中切口,深筋膜下分离皮瓣。切口显露后首先先将塌陷关节面复位,骨缺损区采用取髂骨植骨支撑,再将骨折块复位固定。Ⅰ、Ⅲ、Ⅳ型采用植骨+松质骨螺钉+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Ⅱ型复位关节面后,采用植骨+松质骨螺钉+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Ⅴ、Ⅵ型骨折复位后,采用植骨+松质骨螺钉+内、外侧双支撑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最后修复损伤的半月板、侧副韧带等,交叉韧带二期关节镜下重建,常规放置引流。
1.3术后处理除I型骨折外,术后常规用长腿前后石膏托固定,Ⅰ型骨折固定2周,Ⅱ~Ⅵ型一般固定3~6周。石膏固定期间行股四头肌收缩和直腿抬高锻炼,石膏拆除后行CPM锻炼和主动的膝关节屈伸锻炼。
2结果
28例随访2年,平均1年。X线摄片复查示:骨折均未移位,骨折已愈合或有愈合征象。根据Hohl膝关节功能评分方法[2]评定疗效:优18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5.1%。
3讨论
3.1目前对于稳定无移位的胫骨平台骨折,多采用非手术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而对髁劈裂骨折移位5mm、塌陷以及SckatzkerⅡ~Ⅵ和伴膝关节不稳定者及韧带、半月板损伤均应作为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指征[3]。Lachiewicz等[4]认为是否达到解剖复位、是否坚强内固定、对压缩骨折是否植骨是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
3.2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对单纯Ⅰ型骨折可采用松质骨螺钉2~3枚加压后固定。而对内外侧双平台骨折则采用双侧L或T型锁定钢板固定。对复杂的Ⅴ、Ⅵ型骨折则同时采用锁定钢板和松质骨螺钉固定,以防骨折重新塌陷及分离移位。
3.3胫骨平台骨折系高能量损伤,多合并有韧带及半月板损伤,而伤后患者因肿痛不能配合检查。所以术前应常规对膝关节进行CT及MRI以了解韧带及半月板损伤情况,在术前制定治疗合理方案,并确定术中处理方案。
综上所述,对于胫骨平台骨折,要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手术时机及切口入路。应使用合适的材料做坚强固定,力争做到解剖复位,塌陷部位复位后足量植骨,术后早期使用CPM训练膝关节活动度,减少畸形及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大多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亦璁,等.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87-691
[2]vangsnessCTJr,GhaderiB,HohlM,etal.Arthroscopyofmeniscalinjurieswithtibialplateaufractures[J].JornalofB&Jointsurge-Btishvolume,1994,76(3):488.
[3]卢世壁.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9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052.
[4]LachiewiczPF,FuncikT.Factorsinfluencingthereasultsofopenreduc2tionandinternalfixationoftibialplateaufractures[J].ClinOrthop,1990,259:2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