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顺来(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ICU广东普宁515300)
【中图分类号】R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1-0239-01
【摘要】目的探讨纳洛酮用于心肺脑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所有患者予胸外心脏按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同时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肾上腺素静推。对照组按上述方案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纳洛酮治疗。抢救终止后评价复苏成功情况及效果。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7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0%。结论心肺脑复苏中同时应用纳洛酮可明显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心肺脑复苏纳洛酮
呼吸心跳骤停发生之前及发生时机体产生大量的β-内啡肽,β-内啡肽除抑制呼吸以外,还能抑制前列腺素和儿茶酚胺类的释放,导致血压下降;促使氧自由基大量释放,引起脑细胞水肿;β-内啡肽本身具有细胞毒作用,对神经的传入和传出均有抑制作用,从而产生迟发神经元坏死和缺血性神经损伤。纳洛酮通过阻断β-内啡肽的上述作用从而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近年来,我科在心肺脑复苏中合用纳洛酮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2年2月,我科治疗的突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表现为意识丧失、无自主呼吸、颈动脉搏消失及心跳、脉搏未触及。40例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5-75岁,平均年龄(51.71±11.62)。其中重度脑损伤8例,药物中毒4例,脑血管意外8例,急性心肌梗塞10例,室性心律失常6例,各种原因致休克4例。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确定为心跳呼吸停止后立即常规予心肺脑复苏治疗,包括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同时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肾上腺素静推,每3到5分钟静推1毫克,直至复苏成功或30分钟后结束。对照组仅按上述方案治疗,治疗组复苏开始时即加用纳洛酮2毫克静推,10分钟后再静推2毫克,总量共4毫克。
1.3复苏成功指标
恢复窦心律或心跳骤停前心律:血压回复至80/60mmHg;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恢复至心跳骤停前水平。
1.4疗效判定
显效:恢复自主呼吸及意识,存活>2h;有效:心电由静止或室颤转复为窦性、房性交界性心律甚至房颤、房扑等自主心律,血压>80/60mmHg,瞳孔对光反射恢复;无效:心脏无反应,心电处于静止状态。显效和有效病例之和为计算总有效的病例依据。
1.5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7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0%,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208(40%)6(30%)6(30%)70%
对照组206(30%)4(20%)10(50%)50%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心肺脑复苏中同时应用纳洛酮可以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
3讨论
心搏骤停患者血液中β-内啡肽含量较正常人显著升高,高浓度的β-内啡肽对呼吸和心血管中枢有抑制[1]。β-内啡肽可加重或促进缺血性脑水肿的形成和发展[2]。而纳洛酮作为β-内啡肽拮抗结剂,能通过多种渠道使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心搏骤停后β-内啡肽含量升高可抑制儿茶酚胺和前列腺素的心血管效应,使心肌收缩力下降,动脉血压降低。目前用于心肺脑复苏首选肾上腺素。但由于β-内啡肽增多,肾上腺素的效应受一定程度的限制,导致主动脉舒张压不能达到有效范围,心肺脑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功能难于恢复。此外,β-内啡肽通过中枢或外周交感神经节及肾上腺髓质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应用纳洛酮,可以解除β-内啡肽抑制效应,使内脏神经放电加强、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影响到压力感受器,兴奋心血管系统,使复苏中的外源性肾上腺素效应得以更好发挥、促进心脏复苏成功。本组研究中,治疗组于心肺脑复苏中加用纳洛酮与对照组于心肺脑复苏中无加用纳洛酮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中,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在心肺脑复苏中,纳洛酮以多个环节、多个器官促进了复苏的成功,所以说应用纳洛酮可以明显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他对心肺脑复苏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晓欣,洪新如.缺血性脑损伤与血浆β-内啡肽,ss含量关系的临床与实验观察[J].放射免疫学杂志,1994,7(4):207-208.
[2]张少丹.纳洛酮、阿片肽在儿科领域的新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分册,1995,22(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