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思想下的翻译美学特色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3

中国传统思想下的翻译美学特色初探

刘山峰

(河北美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700)

摘要:在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译者在感知美、欣赏美,表达美时会受特定思维模式的影响,会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审美心理和审美倾向,使译文具有中国特色翻译美学意蕴。文章梳理了中国哲学和翻译美学的渊源和传统,分析了在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三个翻译美学特征:注重模糊美,音形意的对称美,整体感知美。这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美学理论、促进翻译美学研究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哲学思想;翻译美学;模糊美;音形意对称美;整体感知美

一、翻译美学的基本定义

如今,美学视角下的翻译成为了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Shirley和AlistairStead首次在他们的著作《TranslatingLifeStudiesinTranslationalAesthetics》中提出了“翻译美学”。随后,我国学者也相继出版了关于翻译美学的著作,如傅仲选1991年的《实用翻译美学》、刘必庆1995年的《翻译美学导论》、奚永吉2004年的《文学翻译比较美学》和毛荣贵2005年的《翻译美学》。之后,很多学者发表关于翻译美学的论文,但是梳理之前关于翻译美学的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目前的翻译美学研究主要停留在美学和译学的结合,着重讨论的是译学的美学渊源,而没有去挖掘美学更深层次的哲学渊源。中国美学观念—审美心理、审美取向、审美体验等—都受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从哲学——美学的特定视角来研究中国翻译美学,能更好地揭露中国翻译美学的特色。第二,己有学者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美学理论,但是没有系统研究中国翻译美学理论的“特色”究竟是什么。从哲学美学渊源能很清楚地总结出我国翻译美学的三个显著特征——模糊美、音形意的对称美和整体感知美。第三,目前翻译美学主要运用于文学翻译方面,其实中国哲学思想下的翻译美学中的三个特征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也可运用于外宣翻译、科技翻译、广告翻译等领域,应用范围广泛。

二、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的特色翻译美学

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息息有关。在我国古代,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启蒙。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的两个主流,除此之外,还有墨家、阴阳家等,出现了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的思想文化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的语言。由此可见,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下,首先习得汉语的译者们会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感知,包括对美的感知。因此,中国哲学思想促成了中国独特的美学思想,译者把中国独特的审美取向、审美判断和审美价值运用于翻译,就会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美学。通过探究中国哲学美学的渊源,可以发现中国翻译美学有三个显著特点:模糊美、音形意的对称美和对美的整体感知。

(一)模糊美

相比于西方注重理性和科学性,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翻译美学更注重模糊美。汉语在“模糊中传递语义,朦胧中孕育意境”

1.结构的模糊美。中国哲学的“仁、义、礼、道”等重要的哲学思想都缺乏精确界定,不作逻辑论证和概念分析,必须通过内心体验和反复领悟来加以整体把握,这使得中国哲学重“悟性有直觉和形象性的特征,因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擅长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这种重领悟、重意会的美学观念,使得汉语“以意统形’“结构灵活多变,颇多隐含,着重意念”。汉语对自然现象事实的高临摹性决定了其句子按照“时序、大小、因果、重轻”等排列组合,而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来表达其逻辑关系,也就是句法的隐含化。中国译者的译文或多或少也秉承了汉语这一特点:连接词少,习惯采用流水句和简单句等。如每年发表的中国政府报告的英译本的显著特点就是:简单句偏长、句型结构单一、多用并列短句或并列谓语、很多句子没有连接成分、“一逗到底”、层次不太明显。例如:原文:‘做好政府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坚持……,坚持…"

译文:"wemustdothefollowing:holdhighthegreatbanner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implementtheguidingprinciplesofthe18thNationalCongressoftheCPCandthethird}fourth,andfifthplenarysessionsofthe18thCPCCentralCommittee;followtheguidanceofDengXiaopingTheory,theTheoryofThreeRepresents}andthe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putintopracticetheguidingprinciplesfromGeneralSecretaryXiJinping'smajorpolicyaddresses;workinaccordancewiththeoverallplanforpromotingallroundeconomic,political,culturalsocial,andecologicalprogressandtheFourProngedComprehensiveStrategy;continuereformandopeningup;followthenewvisionofdevelopment…”

2.人称的模糊美。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天人合一”,因此,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的学说,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意义和价值的学说”,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思维。这种理所当然的主体思维模式使人们在成句时往往把施事者隐含起来,在表达时人称不明,即使有人称,也基本是以“人”作主语。因此,在译为英文时,为了合乎语法,不得不加人称主语。还有一个显著的现象就是中国人在做汉译英时,第一反应习惯于用人称做句子主语。这个结论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进行验证。实验对象是20位英语方面的人才:其中15位是通过英语专业八级的英语专业研究生,5位是有经验的英语教师。实验任务是将两个汉语句子翻译成中文。这两个句子是:‘我们没有听到任何声音,“她独处时便感到一种特殊的安宁”。这两个句子的“标准英语”翻译分别是“Notasoundreachedourears.”和“Astrangepeacecameoverherwhenshewasalone.”实验结论,20位受试者没有一位用物称做主语,全部用的是“we”和“she”做主语。人称的模糊美还体现在汉语少用被动语态。例如,我们说“价格怎么定这么高”,而不会说“价格怎么被定得这么高”。因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自然明白“定”是人干的。正如刘必庆所说:言者认为“听者知其然必如言者之意其然,言者意其然必如听者之知其然。

(二)音、形、意对称美

古人从直观经验中发现,万事万物都有对称'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风水古籍《雪心赋》中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和阳是相互依存的,相互平衡的,缺一不可的。因此,古人强调事物都有两种属性,只有当它们处于均衡对称时,才是最佳状态。受阴阳学说的影响,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朴素的辩证思维,善于发现事物的对应、对称、对立,并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孔子的“中庸”观,也主张不偏不倚。因此,汉语对“偶数’‘对称”等有强烈的偏爱,认为其在视觉上、音律上产生美感,使文章体现整体稳定感。刘姗在《文心雕龙》中特意讲明:‘隅语易安,奇字难适。”

1.音律上的对称美

例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译文:Thethickstringsloudthrummedlikethepeteringram;Thefinestringssoftlytinkledinamurmurstrain.Whenminglingloudandsoftnotesweretogetherplayed.Youheardlargeandsmallpearlscascadeonplateofjade.

原作当中“语和雨,“弹和盘”押尾韵,译文也实现了押韵,译作再现了原文信息且表达了原文的表达效果,给读者带来了音韵之美。

2.形式上的对称美。

形式美主要是指中国人善用对偶、重复、排比和四字格等美学形态,达到“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汉语四字格“内容上言简意赅,形式上整齐匀称,语音上顺口悦耳,气势上铿锵有力。四字格常见于中国各类文体,如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大量采用四字格。例如:“勤奋敬业、无私奉献。努力拼搏、开拓进取。"(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译为“Diligencedevotiondedicationandenterprise.”例如:‘和平友好,平等互利,互相信赖,长期稳定。"(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译为“Peaceandfriendship}equalityandmutualbenefit}mutualtrustandlong一termstability.”这两个例句都大量运用了四字格,译者也通过斜体部分整齐匀称的句式来再现原文形式上的对称美,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兼顾了韵律美。

3.意义上的对称美。

中国人历来注重匀称的美学,导致译者在表达强调时往往会运用“正反两说”和“同义堆叠”的句式,这是中国美学意义上的对称美,而西方人则会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冗余。

例如:"financialexpendituresshouldbearrangedinorderofpriority,ratherthanbegivenequalstatus”后面的“givenequalstatus”和前面的“arrangedinorderofpriority”是一个意思的正反说法,这既是意义的对称美,也是形式上的对偶美。例如,同义堆叠句式:“进一步落实好扶残助残的各项政策。”原文用了“扶和助”,这两个词不仅语意相近,而且尾音都是‘`U",读来有节奏感,平衡感。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美学音律美,而且体现了意义上的对称美,所以这句话在报告中译为‘`furtherimplementpoliciesforassistingandsupportingthem.”译文再现原文平衡感,一事两说强调了政府帮助的决心。而琼.平卡姆从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在其《中式英语之鉴》(TheTranslator'sGuide,。Chiuglish)中明确指明这是错误的,是一种语言负迁移造成的冗余,她认为只译为一个“aSS1St”即可[[AlAS。这就没有再现原文的音美和意义的对称美。又如“thisistheonlyroadleadingtoaffluenceandprosperity”和“althoughtheroadbeforeusisroughandbumpy”。因此,中国译者惯用对偶句型表达强调,认为这样句子才有平衡美感。以上很明显是中西方翻译美学的不同特征:中国译者会倾向于音、形、意上的对称美,而西方人注重简洁和逻辑,自然会把中国人认为美的翻译归纳为“错误的冗余”。

(三)整体感知美

西方美学侧重于理性的逻辑论证,而中国道家追求人与自然浑然一体,是一种整体感悟。中国译者遵循“整体思维”,对于美是一种整体考量,形成了一种对美的整体体验模式。如王国维的“境界”都是对文本整体的美学体验,美不是一个单词、一句话,而是整个文字有机统一背后的美。许渊冲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三者要统一兼备,才是美的译文,也就是译文的美是对音、形、意的整体考量。

三、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美学

中国和西方受不同哲学思想的影响,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美的感知和体验是不同的,中西译者在感知美、表达美和欣赏美时必然会有不同的体验和准则,这注定了中国的翻译美学必然区别于西方翻译美学的,例如,第二部分在谈到音、形、意的对称美时,西方译者以纯理性思维逻辑,注重简洁,把很多中国译者运用的对偶修辞、正反两说和同义堆叠句式判定为冗余。因此,将西方翻译美学理论引入中国是局限的、水土不服的,中国译者很有必要构建中国特色的翻译美学。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美学,可以借鉴的是西方美学研究的理性化的科学范式,也就是借其“形”,但内涵必须探究的是中国哲学思想影响的特色美学心理和美学取向及审美标准。

本文总结了中国翻译美学的三大特色“模糊美、音形意对称美、整体感知美”,此研究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译者和学者投入到这一研究,丰富中国翻译美学的内涵和特色。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译学辞典C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3]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刘必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5.

[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山].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2010.

[7]许渊冲.翻译的艺术C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8]赵霞,工金容.论钱钟书对翻译美学发展的影响田.兰台世界,2014(22)..

作者简介:刘山峰(1979-),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美术学院外语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英语口译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流、英语口译翻译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