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高校青年投身体育锻炼的路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引导高校青年投身体育锻炼的路径探索

于浩洋

于浩洋张瑞轩霍然刘世博

黑龙江大学150080

摘要身体素质并不是通过强制而能提高的,要想使学生们提高体育锻炼的热情,积极投身体育锻炼,必然要将制度和兴趣结合,迎合青年的兴趣爱好,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陈出新,经过一次次的改革和创新,才能达到大学⽣积极投身体育的盛况。基于此本文探索了体育锻炼的路径。

关键词引导高校青年锻炼

一、高校青年投身体育锻炼的现状

所谓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在我国,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谋划、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青年们更是一马当先。在《中⻓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也对青年健康水平问题设置了相应的要求:要持续提升青年营养健康⽔平和体质健康水平,青年体质达标率不低于90%;有效控制⻘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年心理健康辅导和服务水平得到较⼤提升;引领⻘年积极投身于健康中国建设。

然⽽纵观全国⾼校,目前形势下,学⽣们学业成绩突出,形势喜人;但与此相对,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情况却不容乐观:耐力、弹跳、握力等基础素质全面落后于日韩同龄青少年;18岁以下的肥胖人群已达1.2亿;中国12至18岁的孩子中有1.9%患有糖尿病。究其原因,是因为学⽣在关注文化课学习的同时忽略了体育锻炼:一方面,学校违规占用体育课,国内很多初中、高中学校强行将体育课占用为文化课;另一方面,学生们自己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也很低,出现了学生运用体育课时间进行休息玩闹或者温习功课的现象。而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们则是“宅”在宿舍或者吃喝玩乐,每周有限课时的体育课更是沦为了“⾛形式”的“表演课”。

二、高校青年投身体育锻炼路径

针对以上目前存在的现状,我们以青年本身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探索出一条将兴趣和制度相结合的⽅案。

(一)实行分层次教学

根据学生体检或体能测试的结果来制定大群体适应方法;通过学生自身情况分类,学校制定不同强度的体育课内容,将不同体质层级的学生分入初级、中级、高级班,使每一位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身体素质来接受相应水平强度的体育教育,做到“因材施教”。

(二)提高学生选课的自主性

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课授课教师以及体育课的运动项目,同时,学校⽅面需要对体育课内容进行适度调整,引⼊更多种类的体育项目,例如击剑,冬季耐寒训练等,借增加体育课程的内容来使体育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学⽣对运动的态度从被动变为主动,将体育课不仅仅看作是一项修学分的必修课程,⽽是还是培养兴趣的一条“有趣”的途径。相对应的,引⼊先进的训练⽅法,针对中国学⽣的体质,来相应调整目前的体育考核难度。例如在澳⼤利亚,所有学⽣都必须参加⼀项叫做「CrossCountryRun」的项⽬,⼀般路程在4⾄12公⾥之间,所有的⼩学⽣、初中⽣、⾼中⽣都要参加。

爱好⼀项运动的学⽣未必会喜欢上针对这项运动的专业体育课程,因此有余力的学校可以试图了解每⼀项体育运动中学⽣的兴趣侧重点在哪⾥,将教学内容与体育的核⼼乐趣结合,使爱好运动的学⽣们能够在关于这项运动的课程中得到乐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提高体育教师选拔的门槛

当代合格的⼤学体育⽼师要兼具创新意识与体育运动能⼒。体育教师要清楚任职的重要性,培养职业道德;体育教师摆脱极度松散与极度刻板的两个极端形象;开放学⽣对教师的选择与评价;学校加强管理,提⾼体育教师入职门槛,进而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四)课下与课上学分相结合

课上要进⾏以教师教学为主的体育课:教师要在课上以体育常识和急救⽅⾯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教会学⽣如何安全地进⾏体育活动。而在课下,则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运动锻炼。

这⼀点可以借鉴外国体育课的教学⽅式:课后建⽴运动俱乐部,让学⽣们⾃主选择喜欢的俱乐部来进⾏体育活动,并由俱乐部证明学⽣参与活动的情况并进⾏反馈,评定学⽣的体育运动的成绩。

在中国,⼤学的体育成绩普遍由最后⼀次考试的成绩决定,这种考核评定方式极易打消学⽣们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明⽇复明⽇”的现象更是屡⻅不鲜:校方对最终成绩与平日成绩关注程度的失衡会延伸到学生群体中来,进而导致学生对平日成绩不管不顾,考核时临时锻炼,无法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最终目的。

而开设俱乐部则可以使学⽣体育锻炼的时间具有弹性,可以利⽤空闲时间进⾏练习,以⾃我督促来弥补体育考试⼏乎不可实现的“考前冲刺”;同时考核参考元素的增加会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身到体育锻炼中来。

俱乐部的设立以运行维护可参考目前的校园“社团”系统,发动教职工与学生的力量,共同维护管理俱乐部,进而形成⼀个有效的“体育生态圈”。

(五)加强校内体育活动和队伍建设

⾸先,学校⽅⾯要尽可能加强体育校队的建设:加⼤宣传校队⼒度,并严格选拔顶尖⼈才,投⼊⼈⼒和物力加强训练。与之相匹配的,是体育赛事的开设。要提高学校体育场的利⽤率,将全年分为⼏⼤赛季,积极与其他学校联合举办体育比赛,赛制和现场氛围要向国际比赛靠拢,这样的活动是现在的大学生很感兴趣的,赛事的举办使每一位关注和参与的同学都能乐在其中,⾃⼰⽀持的队伍获胜更是能激发学⽣们对体育的热情,这是使全校投身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氛围”条件。

(六)培养兴趣和⼼理建设

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来改变⻘年对体育的固有态度,体育课程的设⽴本不应该拘泥于形式,⽽是应该形成一种⽂化素养,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存在来改变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热爱与坚持。现阶段各⼤高校需要的不仅仅是对课程主体的改进,同时应该在⽇常⽣活中进⾏⼼理上的体育建设,使得青少年真正的从内⼼热爱上体育运动,这才是一剂“治本”的良药。

参考文献

【1】体育对于大学生发展个性的重要性

https://www.sohu.com/a/109323594_419390

【2】看到这些建筑,就知道美国体育为什么这么强大了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9978323002689892&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