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难治性抑郁症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难治性抑郁症的影响研究

王玉红

王玉红

河北省荣军医院071000河北保定

【摘要】目的:研究并讨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用于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9年4月至2012年9月间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的60例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发现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病情较之前有所改善,汉密尔顿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患者接受治疗后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合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安全、有效。

【关键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难治性;抑郁症;临床效果

难治性抑郁症是由抑郁症发展而来的,通常是由于抑郁症患者经用2种足够剂量的不同类型的抗抑郁药,连续治疗6周以上不见效果者[1]。此类的患者通常难以用常规的抑郁药物进行治疗,现代医学对于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提出了许多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药物剂量,替换策略等,但是,其疗效往往不佳[2]。因此,对现代医学界来说,对难治性抑郁症的有效治疗是一大难题。近年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出现成为研究与报道的新焦点,由于其疗效相对较好,并且病情不容易反弹,给难治性抑郁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我院对收治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研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用于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回顾性研究,病例来源于我院2009年4月至2012年9月间收治的60例住院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ICD-10抑郁发作诊断标准;②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1项)前17项评分≥18分;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至少两种以上不同作用机制药物足量足疗治疗。排除标准:伴有严重躯体疾病者;妊娠或哺乳者;不适宜应用药物研究者。共入组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调查,一级患者26例,二级患者15例,三级患者12例,四级及以上患者7例。患者年龄27~65岁,平均年龄(39.5±3.6),病程(10.43±3.57)。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诊断分级标准

根据Souery等提出的难治性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对于采用两种及以上的治疗方法后效果不明显,并且经过长期的治疗效果不明显,即可被诊断为难治性抑郁症。同时,根据治疗难度的不同往往将难治性抑郁症分为5个等级。一级标准为一种足够的药物治疗失败,二级则为两种不同类的药物治疗失败,而三级则是在第二等级加上一种合并治疗失败,四级则是通过四种合并治疗后均失败,第五级在第四等级上加上ECT治疗失败[3]。

1.3方法

选取在服用原有抗抑郁药基础上合并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者,具体药物种类不限,在治疗前与治疗后8W用HAMD总分值和减分率评定疗效,≥75%为痊愈,50%~74%为显著改善,25%~49%为有效,<25%为无效。

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患者用药副反应情况,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类型及例数。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治疗前后疗效评定的结果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8W周后HAMD评分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分率为43.6%)。

表1患者治疗前后的HAMD评分和减分率比较(x-±s)

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不良反应结果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8W周后,体质量增加4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睡眠较多3例,均为轻微,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难治性抑郁症是目前临床治疗难题之一,治疗策略之一即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APPS)[4],因其副反应相对较小,有关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治疗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研究多数获得了理想的结果。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在人们开始运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作为增效治疗的手段的同时,本研究所取得的治疗结果是满意的,与闫景新、李霞等研究结果一致。考虑可能的机制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是能阻断中枢5-HT2A和5-HT2C受体,抑制其兴奋,降低受体对于5-羟色胺的敏感性,提高突触间隙5-HT水平有关。这种作用可能会辅助增加抗抑郁药物的作用强度,使患者症状好转。

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虽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会对人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是当患者同时患有难治性抑郁症时,则这些副作用可以反过来抑制患者抑郁症方面的症状,如因情绪而影响到患者的睡眠质量和身体健康的情况发生。

虽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已经在临床上使用,但是其具体的作用效果、治疗后患者身体的恢复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跟踪研究,作用机制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江开达.抑郁障碍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62.

[2]张瑾.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研究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02):254-256.

[3]ThaseME,RushAL.Treatment-resistantdepression.In:BloomFE,KupferDJ,eds.Pshychopharmacolagy.TheFourthGenera-tionOfProgress,NewYork,NY:RavenPress,1995,1081

[4]胡国平.帕罗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80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30):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