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优化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研究

田小侠

田小侠

摘要: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一场深刻的变革。教师必须以正确的教学理念作为指挥棒、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科学严谨的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得以优化。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三维目标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被广泛接受并付诸实践。但是,由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但又都比较浮浅,使得知识很难形成体系、课时紧张不够用、高考难度与平时教学要求脱轨;教师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导致惯性教学和学生的课堂活动影响教学进度、学生探究难以建构知识体系;教师对学生目前没有合理正确的评价与管理机制;还有实验室建设等资源跟不上课改步伐等困惑,以至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只有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资源的正确运用进行深入的探讨、总结和改进,达到最优化,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化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优化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做到教师教和学生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一、转变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理念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首先,要树立“用教材教”的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给教师阐释课本提供了多样的可能性,允许教师用同一教材达成不同的目标。教材不是圣经,教材更多地像一个平台,教师借助这一平台,在师生合作互动中探求新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其次,树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传统教学的教材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结论性的、繁难旧的学科知识过多,使得教与学过分偏重于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学习过程和探究方法的培养。使得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现象。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教材、环境和教师自身等因素,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机的“整合”,避免让学生陷入无穷无尽的题海战术中,使学生知道“得到了一桶水的人”和“学会取水了的人”,他们完全处于不同的起跑线。不会“取水”,不但没有“鲜水”喝,原来的水也会变质变臭,坐吃山空是早晚的事。

再次,树立“重视教学反思”的理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让课程由“传递中心”变为“对话中心”,教师的角色由“技术熟练者的教师”变为“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他人的教学活动,教学研究活动进行批判、继承、创新和发展,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做名符其实的反思性实践者。

二、选择适应课改的教学方法

选择适应课改的教学方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活用。教学是个千变万化的动态系统,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种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发展。这就给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营造学生参与探究的空间,为学生参与教学创造时机和条件。

教是为了不教。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即不仅参与学,而且参与教,只有参与得多了,才能增强主人翁意识。如在习题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和现有的知识,帮助同学分析、答疑、解难,在参与教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只有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使用教学方法,才能更适应课改要求。

三、教学过程必须凸现三维目标

教学过程必须凸现三维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根本。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所以,教学目标对师生的教与学起着定向、激励和控制的功能。

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所以,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这就要求在师生互动时,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倾述,教师表现出热情、信任,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有效激励,形成师生“互动流”,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设置良好的教学情景、合理开展适度教学。创设优良的学习情景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一方面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明确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情景通常以问题形式体现,好问题的要求是:一是问题有价值。问题对达成目标有贡献、有必要、有价值。教学中千万不能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二是问题具有挑战性。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设计知识陷阱、设置知识墙等。教学中要克服“填鸭式”的随口问。三是问题符合可行性原则。问题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挑子”,满足学生的成功感。四是问题要接问题。问题要套问题,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同时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恰当地运用实验与现代技术等手段。提问技巧贵在以人为本、把握好度。3.创造有效的学生思维、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化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生活生产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也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总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并源于生产和生活中的学科,教材中的实验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我们可以对教材上贴近生活、生产的实验,进行深入地研究,引导学生充分关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让化学的学习“活”、“动”起来,达到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伯明.树立课程新理念走出备课七误区[J].中学化学,2007(4)

[2]李红华.新课程下的教学反思[J].宁夏教育,2007(7).

作者单位: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

邮政编码:72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