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敏(浙江省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浙江临海3170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特点。方法回顾分析自2008~2011年住院的22例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所有患儿都呈急性起病且多有前驱感染史,男孩多于女孩,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肌痛伴行走困难或跛行,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急性期都异常升高。结论本病急性起病,预后良好,结合临床表现与急性期血清肌酸激酶(CK)异常升高可基本诊断本病。
【关键词】儿童急性良性肌炎
小儿急性良性肌炎又称短暂性肌炎,多发于平素身体健康的儿童,一旦发病家长都非常紧张和担心,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减轻家长不必要的思想负担和疑虑,并减少不必要的许多检查。现将我院自2008~2011年收治的22例急性良性肌炎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特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中,男18例,女4例,年龄4~12岁,平均6.3岁,其中4~7岁16例(72.7%),>7岁6例(27.3%)。前驱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7例(77.3%),消化道感染4例(18.2%),无明显感染史1例(4.5%),几乎均在感染后2~4天发病,均符合如下诊断标准:患儿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史,均出现双下肢肌肉疼痛,触痛及步态异常,急性期肌酸磷酸激酶异常升高,无关节病变及神经系统病理征,无皮肤感觉障碍,肌力,肌张力正常。
1.2临床表现急性起病,除1例无明显前驱感染史外,17例均出现各种上感症状,咳嗽,流涕12例,咽喉痛3例,发热6例,4例出现消化道症状的均解黄色水样大便,无脓血。所有患儿均于发病2~4天临床症状改善后,于夜间或晨起时突然出现双下肢肌痛伴行走困难或跛行。其中18例(81.8%)双下肢小腿腓肠肌触痛,2例单侧大腿肌肉触痛,2例双大腿对称性肌肉触痛,表面均无红肿,膝跳反射及肌力,肌张力正常,皮肤感觉正常,病理反射阴性,全部病例均未出现其他部位肌肉疼痛及触痛。
1.3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白细胞数正常17例,<4.0×109/L4例,淋巴细胞异常升高11例,22例急性期抽静脉查心肌酶谱,所有病例肌酸磷酸激酶(CK)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正常<195U/L),最高的2176U/L,达正常的11倍,最低的230U/L稍高于正常,肌酸激酶高者其肌痛及触痛相对较重,低者其肌肉疼痛及触痛相对较轻,另外LDHASTCKMBα-HBDH亦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电解质均正常,心电图除2例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外余均正常,症状消失后均复查心肌酶谱,1周内CK均恢复正常,ASTLDHα-HBDH6例仍有轻度异常,0.5个月复查,所有病例心肌酶谱均恢复正常,与文献报告相似。
1.4治疗方法入院后均给予限制活动,给予抗病毒(病毒唑10~15mg/kg),同时给予果糖营养肌肉等处理,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疼痛剧烈者加用强的松1~2mg/(kg日)口服,连用2~3天,15例肌痛及触痛3天内消失,其余7例肌痛及触痛都在1周内消失,随防1年,除2例(1例3个月复发,另1例6个月复发)经治疗痊愈外,其他均无复发,全部病例都不留后遗症。
2讨论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是儿童在呼吸道病毒感染病程中发生的肌炎,多数资料表明流感病毒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其发病机制为:流感病毒侵犯腓肠肌等小腿骨骼肌,肌纤维及肌纤维内炎性渗出,产生多肽或缓激肽等物质,而骨骼肌对此类物质敏感性较高,故出现小腿肌疼痛及触痛。肌酶升高推测可能为病毒感染后部分患儿肌肉出现高反应性炎症损害有关。本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且男孩多于女孩,常见于前驱感染后2~7天临床症状好转后于夜间或晨起时突然出现双下肢对称性肌肉疼痛,触痛伴行走困难或跛行,以腓肠肌最易受累,大腿肌次之,具体原因不详,本文22例除4例表现为大腿疼痛外,其余18例均出现双下肢小腿肌肉疼痛及触痛,与此相似。所有病例临床症状均在1周内消失,肌酸磷酸激酶(CK)随临床症状消失亦恢复正常,少数ASTLDHα-HBDH1周复查时仍异常者在0.5个月复查时均恢复正常。
本病临床并不少见,且好发于平素体健的儿童,一旦发病家长都非常担忧和紧张,但本病预后良好,如能早期识别,正确诊断,给予休息,抗病毒,营养肌肉,对症等处理多可痊愈且不留后遗症,但非专科医生对此往往认识不足,极易误诊并进行大量不必要的检查,增加患儿及家长的痛苦和思想负担。根据以往资料及笔者观察凡患儿有前驱感染史,于临床症状好转后突然于夜间或晨起出现双下肢对称性肌痛,触痛伴行走困难或跛行,且急性期肌酸磷酸激酶(CK)异常升高者,本病诊断并不困难,但需注意与急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炎症性肌病及流感过程中所引起的肌痛相鉴别。
本病过程及预后均良好,但并非像许多作者所认为本病不会复发,笔者就曾遇到2例复发病人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均符合急性良性肌炎的诊断标准,且随访1年再未复发,后查阅国内相关文献资料仅检索到2篇报告此病复发的文献。但对其复发原因均未行具体讨论,故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及探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556.
[2]贾利芳,韩虹,王文微,石凯丽.小儿急性良性肌炎38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8A):583.
[3]孙菊娣,刘晓晴.儿童急性良性肌炎26例临床和实验检查特点[J]小儿急救医学,2007,14(5):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