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增设的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内容。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一起,共同承担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文化生活给予我们丰富的知识,砺炼我们优良的品质,赋予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都生活在文化之中,理应了解文化生活现象,分析文化本质与特点,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形成对文化的正确判断和参与文化生活的选择能力。
为了有效达到《文化生活》的教学目标,有些观点是需要辨析的。《文化生活》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都是可以开展辨析的。一般说来,凡是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值不值"、"对不对"、"能不能"、"该不该"的地方,也就是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评估、质疑、权衡的地方都可以创设情景,开展辨析活动。
以第一课《体味文化》为例,其中有好几个探究活动都可以开展辨析教学:第一个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的"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赞同这种观点吗?";第二个探究活动提出的问题"芯片的发明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技术进步,而且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你赞同这种观点吗?";第五个探究活动"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呢?",这几个探究活动都是辨点,都可以开展辨析活动。再如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中的探究活动"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第二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探究活动"发展教育应摆脱古代教育思想,还是应该回归古代教育思想?";第七课第二框《弘扬民族精神》中的探究活动"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还是十分必要的?";第八课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活动》中的探究活动"流行文化和经典文化谁的价值更大?"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开展辨析的点,通过创设适当情景,应该会激发起学生进行辨析的热情。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开展辨析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注重辨析,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
从时代发展的特点来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特点、价值取向越来越多样化,达成问题共识,越来越需要人们提高从多角度开展对问题进行辨析的能力。从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当今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价值观念的认同都需要通过自身的自主辨析来达成。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要相应转换、与时俱进。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辨析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才是真实有效的。
二、注重辨析,是新教材编撰立争追求的形式创新。
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要"求实、求新、求活",需要由单纯强调教学依据的法规性质,转向更为注重开发引导教学的工具性功能。也就是说,教材不能只是国家政策法规的转述者,它必须在"观点"和"教学"之间铺设桥梁,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具有引导作用,既要体现理论自身的逻辑,也要方便教师教学的逻辑,更要符合学生认知的逻辑。有了辨析点,教材就有了和教师、学生对话的机制,观点的达成就不再是教材单向的输出,而是教材、教师、学生三方互动的结果。因此,在教材编写中,大量创设辨析环节,既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开展,也有利于教师教学的引导,最终达成的结果也能增强学生对国家政策法规的认同感。
三、开展辨析活动是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内在要求。
人们对任何问题的认识都离不开"三段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一般逻辑。在新课程中,"是什么"这个环节呈现的是一种"知识经验",这种经验能够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起有效链接,让学生能够自己从中体会到"是什么"。"为什么"这个环节,我们要创设辨析情景、制造选择冲突,让学生从多度角度开展比较、鉴别,自己排除谬误,探索出通向真理和价值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得到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得到了尊重,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具有比较扎实的情感基础。在"怎么办"这个环节中,我们变换问题情景,这实际上又是一次新的辨析过程,这里既有已经达成的知识的运用,又有新情景对知识的检验。可以说,在新课程中,任何知识都需要在新情境中不断地证实自己存在的合理性。
四、辨析教学是达到《文化生活》的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辨析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热情,实现学生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可以强化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优良作风,关心国家大事,澄清模糊认识,产生新的追求;可以促进学生知行统一,既可将理论观点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又可将其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可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培养学生资料收集查编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演说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
作者单位: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