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口”在地方戏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02
/ 1

“说口”在地方戏中的运用

李福强

“说口”,是二人转这种曲艺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二人转的丑角(下装)艺术。

艺人们讲:唱丑唱丑,就得“说口”,要不“说口”,就是肚子里没有。

一、二人转的“说口”一般划分为三种形式

(一)“套子口”,也称“故事口”,基本上是成本大套的说一个故事。经常说的有:《掌鞋匠进京》、《大冤种》等等。也有只说一小段的,如《大实话》:“日头出来照西墙,东墙底下有阴凉。”

(二)“疙瘩口”,又叫“零碎口”。大部分没有固定词句。在演出中见景生情,抓词即兴口头创作。

(三)“专口”,多是加在唱词之间的对白,插话或半说半唱,也有在唱完小帽后的“说口”。

以上的三种形式是根据传统二人转归纳,随着二人转艺术的发展,“说口”也有发展。

二、二人转“说口”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通俗性。

首先从内容看,它所反映的大部分是群众熟悉的事和人物。因为熟悉,群众喜欢看,能产生共鸣。

“说口”的语言虽也有韵文,但都是群众理解的,听起来亲切,也就能获得好的效果。

(二)趣味性。

二人转“说口”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都具有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特点。有《会说话》、《不会说话》、《三个姑爷上寿》等。

三、“说口”在二人转中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

(一)起到吸引观众的作用。

过去二人转的演出多是在屯场、大车店等场所,所以秩序很乱。为了能使场内静下来,取得演出好效果,演员在正式演出之前,先进行“说口”。很快就把观众吸收进来。

(二)活跃剧场气氛。由于“说口”生动活泼,风趣幽默,使演出增加了喜剧效果,往往是让观众捧腹大笑。

(三)保证演出效果。二人转是以旦角(包头、上装)为主,但是唱丑的肚囊都比较宽绰,要想保证演出质量。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提高旦角在观众中的威信。

通过丑角的“卖派”、“配搭”、“衬托”将旦角捧起来。这就要求丑角在旦角舞蹈中间、唱的间隙,通过“说口”将旦角带起来,卖弄出去。如说:”你看人家走的多稳”,“你听人家那小话说的多肉头!”对于年轻演员就说:“你看这小孩大眼睛双眼皮儿,我也是双眼皮,得把抬头纹算上!”

特别是年轻演员在演出中出现事故,忘词,打“奔儿”、“掉板”时,唱丑的都是通过“说口”进行解救(兜住)。

据说蔡兴林老先生刚学唱二人转时,一次和徐生老先生(他的老师)唱《浔阳楼》,演出中忘了一幅对联。在这关键时刻,唱丑的徐老师马上说:“别唱了!不叫你包头,你哭着喊着将头包了,拿来。”这时徐老师将手玉子(当时演出的手持道具)接过去做了“包头”动作,把蔡兴林忘的对联唱了出来。不仅没露破绽,还得了一个满堂彩。

(四)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起到深化主题作用。

有人认为“说口”就是演员“抓个口”,卖个俏,不说不笑不热闹,其实这是偏见。“说口”对于塑造和深化主题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如《叔嫂情》(苗俊英作)中当韩庆田发现嫂子偷拿了生产队的木板,为自己结婚打立柜后,两段“说口”:“男:我知道你是为我好,可咱也不能沾光取巧。一块板,事虽小,这里说道可不少;说大就大,说小就小;大的说咱挖社会主义墙角,小的咱个人名誉不好。你赶快到生产队去检讨,承认错误就算拉倒!”“女:小庆田,我看你白活二十多岁,好赖不懂,不知进退。我为你结婚紧着准备,拿回这块板,给你做立柜,万万没想到你把我这一片好心当成驴肝肺!”

这两段“说口”点明了主题,塑造了韩庆田这位大公无私的好保管员形象。

当然,二人转产生在旧社会,那时的“说口”有时是为了迎合地主、警察、地痞流氓的口味,今天也有个别艺人为了迎合个别观众口味而说一些“脏口”(春口)或叫“粉口”。但这并不是主流。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继承,推陈出新,使之更好地得到发挥,促使二人转这枝艺术之花更加绚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