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湖北武汉430022)
【摘要】目的:探究连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连续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连续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连续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活质量;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4-0308-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气流阻塞为显著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随着病情的发展,可演变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慢性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不断进步,促使诸多新的医疗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中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效果。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护理是临床治疗效果的有效保障[2]。鉴于此,为探究连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本院以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对象,通过连续护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相关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包括11例男性和9例女性,43岁至76岁为患者年龄区间,(52.3±7.48)岁为患者平均年龄。实验组,包括13例男性和7例女性,41岁至79岁为患者年龄区间,(53.5±8.94)岁为患者平均年龄。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涉及常规健康指导和生命体征变化检测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连续护理,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强化与患者间的交流、沟通,获取患者信任,搭建良好的护患关系,认真评估患者精神和健康状态,分析导致患者不良情绪的主要因素,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护理方案,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促使患者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开展。(2)健康指导: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疾病认知程度,促使患者认识到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基于源头,消除诱发疾病的危险因素,促使患者增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范意识。(3)氧疗护理:护理人员主动向患者介绍氧疗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1~2ml/min为氧流量,持续时间需大于15h。其中,夜间休息过程中,易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基于此,护理人员应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将治疗贯穿于休息、活动和睡眠等过程中。二次干预:护理人员继续开展二次心理护理、健康指导和氧疗护理,介绍预防的重要性,促使患者不良情绪得到缓解,例如,焦虑、不安、紧张、抑郁等,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
1.3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生活质量,其中,主要包括日常生活能力、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和社会活动。
1.4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予以卡方(χ2)检验,而计量资料则用均数(x-±s)表示,予以t检验,以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结果
护理前,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阻为显著特征的疾病,其中,气流受限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脏对有毒颗粒或气体的慢性炎性反应增强存在联系,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易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3]。
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慢性咳嗽:属于最早出现的症状,随着病程的发展,可能终身不愈,以晨间咳嗽最为显著,夜间常伴随有阵咳或排痰。(2)喘息和胸闷:部分患者存在喘息和胸闷症状,以重度患者或急性加重患者为主。(3)气短或呼吸困难:是慢性阻塞性疾病的主要症状,早期,于劳力时产生,随着病情加重,于日常生活甚至休息时也会出现[4]。
连续护理,以心理护理、健康指导、氧疗护理等为出发点,促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树立较强的健康意识,降低稳定期内患者呼吸难度,控制患者系统氧化应激反应,促使患者运动耐力得到改善,控制氧气消耗和生理无效腔[5]。连续护理干预模式,以患者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将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提供给患者,以患者健康需求为指导,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以最大程度满足不同患者的合理需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保障[6]。
本次研究以本院于2013年12月至2016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对象,基于随机分组方式作用下,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连续护理。结果,护理后,实验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和社会活动评分分别为25.1±2.05、13.2±1.09、15.3±0.48、11.3±0.6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2±2.15、21.4±1.35、24.5±1.21、23.5±0.74。
综上所述,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连续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符岸秋,叶学嫦.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2,04:706-707.
[2]潘培育.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7:333-335.
[3]张文馨,刘红霞.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系统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3,S1:104-107.
[4]张艳梅,杨玉仙.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22:105-107.
[5]甄晓民.连续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22:106-108.
[6]熊凤清.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3,29: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