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春华(黑龙江省呼玛县人民医院165100)
【摘要】目的中毒型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toxictype)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临床特点为突起高热、反复惊厥、迅速发生呼吸衰竭、休克和昏迷。多见于2~7岁健壮儿童,好发于夏秋季。目的讨论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患儿护理心得。方法配合治疗对患儿进行护理。结论严密观察病人的神志、面色、脉搏、血压、手足温度、尿量、呼吸等,详细记录、专人护理。
【关键词】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护理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toxictype)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临床特点为突起高热、反复惊厥、迅速发生呼吸衰竭、休克和昏迷。多见于2~7岁健壮儿童,好发于夏秋季。
【病原学与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菌体短小、无鞭毛,有菌毛。可分为四群47个血清型。国内流行菌目前以B群为主,有的地方D群有上升趋势。各群和各型之间多无交叉免疫,病后产生的免疫力除A群较强而稳定外,其余各群均较弱、时间短,故易复发和再感染。该菌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蔬菜、水果及病人接触过的物品上能存活1~2周,但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低,加热50~60℃10分钟,煮沸2分钟即被杀死。对化学消毒剂及酸敏感。近年来,痢疾杆菌不断发生耐药菌株,常呈多重耐药,而且广泛存在。
痢疾杆菌经口人胃进入结肠,在结肠粘膜上繁殖、扩散,并侵入固有层繁殖。各型病菌均具有侵袭能力,能产生强烈的内毒素,并释放肠毒素和细胞毒素。内毒素引起毒血症状,出现发热、意识障碍、感染性休克等。肠毒素使肠液分泌增加,引起病初的水样便。细胞毒素引起肠粘膜炎症反应,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形成浅表溃疡,分泌大量粘液和渗出物,形成脓血便。病变一般局限于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显著。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由于机体对细菌毒素产生异常强烈反应(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有关,引起发热、毒血症及急性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作用于肾上腺髓质并兴奋交感神经系统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导致小动脉、小静脉痉挛收缩。内毒素还可以直接作用或通过刺激网状内皮系统,使组氨酸脱羧酶活性增加,或通过溶酶体释放,导致大量血管扩张和物质释放,使血浆外渗,血液浓缩。使血小板聚集,释放血小板因子3,促使血管内凝血。其病理改变脑组织损害最明显,大脑及脑干水肿,神经细胞变性及点状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部分病例有肾上腺充血、皮质出血和萎缩,而结肠病变并不严重。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急性菌痢早期传染性强,慢性菌痢和少数慢性带菌者可持续或间歇排菌数年,排菌量虽不大,但活动于人群之中,是非常重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病菌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食品、水和手经口感染。经食物和水传播可引起流行。排菌者通过沾污粪便的手污染环境器物,易感者因手被器物上的病菌所污染,继而造成经口感染,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中毒型细菌性痢疾以健壮儿童多见。夏秋季多发。受凉、劳累、营养不良、饮食不当或因其他疾病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是起病的诱因。其病死率高。
【临床表现】
潜伏期1~2天,短者数小时。急起高热40℃或以上,反复惊厥,迅速发生呼吸衰竭、休克或昏迷。肠道症状轻微,甚至无腹痛与腹泻。也有在发热、腹泻2~3天后发展为中毒型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4型:
1.休克型(皮肤内脏微循环障碍型)此型多见,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由于全身微循环痉挛,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皮肤花斑、发绀,可伴有心、肺、血液、肾等多器官功能障碍。
2.脑型(脑微循环障碍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由于脑血管痉挛导致脑缺氧、脑水肿甚至脑疝。病人反复惊厥,继而昏迷、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严重病例很快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该型较严重,病死率高。
3.肺型(肺微循环障碍型)以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主要表现。常由上述二型发展而来。该型严重,病死率高。
4.混合型上述二型或三型同时或先后出现,为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病死率极高。
【辅助检查】
1.大便检查大便粘液脓血样,镜检有散在红细胞、成堆的白细胞与脓细胞,如发现巨噬细胞更有助于诊断。病初尚未排便者可用直肠拭子或生理盐水灌肠取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脓细胞可初步确诊。
2.细菌培养取新鲜大便脓血粘液部分,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3.其他大便涂片荧光抗体检查发现抗原,有利于早期诊断,但特异性有待提高。采用分子杂交或PCR进行志贺菌核酸检测,特异性强而快速,但检测条件要求较高。
【治疗原则】
(一)病原治疗采用有效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静脉滴入。
(二)对症治疗
1.降温止惊综合采取物理、药物降温和亚冬眠疗法,将体温降到38.5℃以下。反复惊厥者可肌肉或静脉注射地西泮,每次0.3mg/kg(最大不超过10毫克/次),或水合氯醛40~60mg/kg保留灌肠。
2.治疗微循环障碍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应用山莨菪碱0.5~2mg/kg,每5~15分钟静脉注射1次,直至面色红润、四肢转暖、尿量增多、血压回升病情好转;或用酚妥拉明、多巴胺等改善微循环障碍;及早应用糖皮质激素抗休克,地塞米松每次0.2~0.5mg/kg静脉滴注,每天1~2次,共3~5天;用西地兰抗心衰,以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3.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20%甘露醇每次0.5~1g/kg,静脉注射,每6~8小时一次,以减轻脑水肿,或与利尿剂交替使用;同时应用血管扩张药改善脑微循环,应用地塞米松改善中毒症状;必要时应用人工呼吸机。
【护理评估】
1.评估病史有无不洁饮食史和腹泻病人接触史。
2.评估症状、体征起病急骤,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精神萎靡,反复抽搐,神志不清,嗜睡,昏迷,并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休克表现,数小时或十余小时才出现腹泻,初为稀水便,后转为粘液脓血便。
3.了解辅助检查有无粘液脓血便,镜检有无散在红细胞、成堆的白细胞与脓细胞。
4.评估社会、心理因素病情来势凶险,往往起病48小时内迅速恶化,尤其持续昏迷,频繁惊厥者预后差。应注意评估家长对病情的了解程度和对疾病预后的心理准备情况。
【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痢疾杆菌内毒素血症有关。
2.潜在并发症
(1)休克与皮肤、内脏微循环障碍有关。
(2)惊厥与脑微循环障碍,脑缺血、缺氧有关。
(3)呼吸衰竭与肺微循环障碍有关。
3.恐惧(家长)与病情凶险、愈后差有关。
【护理措施】
1.高热的护理病人绝对卧床休息,监测体温,采用地面洒水、电扇、空调器等方法降低室温,保持室内凉爽通风。采取温水浴、醇浴、冷盐水灌肠等物理降温法,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退热剂或亚冬眠疗法,防治高热惊厥。
2.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病人的神志、面色、脉搏、血压、手足温度、尿量、呼吸等,详细记录、专人护理。
(1)特别注意观察有无休克早期征象,此时病人应置平卧位或休克体位,适当保暖,吸氧。迅速建立并维护好静脉通道,保证输液畅通及药物及时正确的使用。监测24小时出入水量,必要时可测中心静脉压,调整输液量和输液速度。
(2)注意观察有无反复惊厥或持续昏迷,此时应积极降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高热和脑缺氧引发惊厥。遵嘱使用脱水、利尿剂减轻脑水肿;使用镇静剂控制惊厥;注意病人安全,严防舌咬伤和坠床事件发生。
(3)注意观察有无瞳孔改变和呼吸节律异常,一旦出现,提示脑疝、呼吸衰竭发生,应遵嘱加强脱水治疗,纠正脑水肿和颅内高压,作好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的准备与相关护理。
3.心理护理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病情凶险,如未得到及时抢救,往往预后差。应注意评估家长对病情,尤其是疾病预后的了解程度和心理准备情况,有无恐惧心理。
4.健康教育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细菌性痢疾的一种危重型,而细菌性痢疾又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为作好该病的防治工作,必须广泛进行社区健康教育,对餐饮及托幼机构的从业人员须定期做大便培养,及早发现带菌者并积极治疗。加强饮水、饮食、粪便卫生管理及灭蝇工作,搞好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如不随地大小便,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变质不洁食物等。在菌痢流行期间,易感者口服多价痢疾减毒活菌苗,如“依链”株菌苗,保护率可达85%~100%,免疫期维持6~12个月。
参考文献
[1]李文华,徐丽文,小儿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34期.
[2]方艳红,刘会香.浅谈中毒性痢疾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7年18期.
[3]马驰,刘晓辉.小儿中毒性痢疾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2006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