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

/ 2

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

李欣1樊鑫2

中国医科大学临床二系沈阳110122

【摘要】目的:探讨五年制临床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其心理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中国医科大学421名临床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被测医学生中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34%;四个年级在除焦虑症状外其他九个因子差异有显著性(F=3.084~6.662,P均<0.05),四个年级在应对方式上都有显著差异(F积=6.221,F消=4.870,P<0.05);积极应对方式与各因子显著相关,除强迫症状外,其他各因子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相关(P均<0.01);应对方式、家庭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结论:临床医学生心理素质有其独特性,需要考虑年级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关键词】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应对方式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受到心理学界、医学界、社会各界等多方的高度重视。而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本研究在医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便于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中国医科大学临床二系的临床医学五年制的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四(98期)、大三(99期)、大二(100期)、大一(101期)四个年级的5-8班的医学生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并收回问卷452份,删除填写不完整的,共回收有效问卷421份,占回收问卷的93%。有效问卷中,各年级的人数分别为111、96、108、106。

1.2研究方法

1.2.1一般情况调查表

自制基本情况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年级、专业、性别、民族、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教养方式等,并对其信度和效度做了合理的评估。

1.2.2症状自评量表(SCL-90)[1]

含90个评定项目,采用1-5级评分(1没有,2很轻,3中等,4偏重,5严重)。包含了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等均有涉及,能准确刻化被试的自觉症状,能较好地反映被试的问题及其严重程度,是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自评量表。评价指标共有10个因子,每个因子反映被试某方面的情况。分别为躯体化因子、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其他(睡眠饮食)。

SCL-90的90个项目中阳性>43为心理健康阳性数筛查阳性。

1.2.3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1]

由谢亚宁结合我国人群特点,对国外应对方式量表简化和修改编制而成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由20个条目组成,涉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能采取的不同态度和措施。采用0-3四级评分,即:不采用、偶尔采用、有时采用、经常采用。该问卷包括积极应对方式(1-12条目)和消极应对方式(13-20条目两个因子。统计每个因子的平均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越倾向于该种应对方式。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perman相关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处理。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SCL-90阳性检出率

以SCL-90中阳性项目数(90-选A的选项数)>43为心理健康筛查阳性为标准,阳性检出率为34%。

2.2不同年级症状自评量表因子分的比较

四个年级在9个因子上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按显著性的高低排列,因子依次为强迫、其他(睡眠饮食)、躯体化、人际敏感、精神病性、敌对、抑郁、偏执、恐怖症状。进一步看,强迫、其他(睡眠饮食)、人际敏感、精神病性、敌对、抑郁在二、三年级相对明显;除偏执症状外,其他九个因子症状,四年级都最轻微。详见表1.

2.3不同年级应对方式的比较

四个年级在应对方式上都有十分显著的差异,四年级的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都最高;二年级积极应对方式最低,三年级消极应对方式最低。详见表2.

2.4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积极应对方式与SCL-90各因子显著负相关(r=-0.223~-0.295,P<0.01);消极应对方式与除强迫症状外的其他九个因子显著正相关(r=1.34~2.4,P<0.01)。详见表3.

2.5心理健康与相关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SCL-90总分为因变量(Y),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性别、家庭教养方式为自变量(X)进行回归分析,在α=0.05时,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家庭教养方式进入回归方程:Y=222.991-2.634X1+2.522X2-13.593X3,R=0.337,R2=0.114.即不经常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经常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家庭教养方式偏离3(赋值1=权威主义模式、2=宽纵主义模式、3=建立威信模式),SCL-90得分越高,更容易存在心理问题,反之则少。

3讨论

近年来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较多,医学生面对的压力大,心理健康状况欠佳[2、3]。为此,本文对四个年级的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显示,除焦虑症状外,其他9个因子在二、三年级相对明显,除偏执症状外,其他9个因子在四年级最轻微。进一步研究发现,四年级学生经常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可能由于他们个性趋于完善与稳定,能采取有效的方式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他们又面临着实习、考研、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相对一、二、三年级也有相当多数量的消极应对方式,这值得我们关注。一年级的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后,更多的享受当下的安逸的、轻松的大学生活;而二、三年级的医学生已经开设专业课或进入实验室和临床见习,大多数处于矛盾期,更多感受是迷茫和彷徨。本研究支持以往的研究结果,即在年级间,临床医学生心理问题存在差异和特点,就其影响因素来说,应对方式、家庭教育模式、应激刺激等既有直接的影响也存在交互作用[4]。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要清楚临床医学生的心理状况的独特性和年级分化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临床医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倡导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学校应该重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减少学生在升级和课程过渡中的不适应;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提高学生对就业前景的了解,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5]。

2、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增设发展心理、人格心理、学习心理、恋爱心理等选修课,让临床医学生重视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克服困难、承受压力的能力[6]。

3、拓宽心理健康指导的方式。可以定期采用问卷调查、心理访谈等形式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的采用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心理健康宣讲、网络平台推送心理健康知识等形式帮助医学生解决当前的困惑和心结。

4、引导医学生从自我做起。引导学生多参加学校、院系组织的活动,让自己真实的融入到集体中,平时主动敞开心扉,多与人交流,多看一些书籍提高自身各个方面的修养,加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自我促进、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31-109.

[2]崔新佳.医科大学心理卫生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1):32-33.

[3]赵靖平.低年级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6,1(2):76-77.

[4]刘建安,苏晓梅.不同性别和年级的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康复,2015,9(4):84-86.

[5]陈福国,王芳.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315-317.

[6]冉明会,邓丹.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9,8(5):593-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