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尤溪五中365100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环境问题日趋恶化,对人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因此,探讨环境的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和对学生乃至全民进行环境教育,已是十分迫切的任务。在生物教学中,结合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培养他们对环境负责的行为和观念等方面,意义十分重大。
一、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环境教育
渗透结合是加强学科知识间联系的主渠道。因此在学习中,我们充分利用教材相关内容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知识。如:在“生物与环境中,用收集到的有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资料,介绍当今环境问题,指出人口、能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人口恶性膨胀→粮食不足、能源短缺→破坏大量自然资源→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渗透人口与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等教育,使学生意识到人类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危机。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环境保护。
在“生态系统”中,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才逐渐积累而成的,今天地球上仍然存在的生态平衡,是一种将一切生命联系起来的繁杂、精密、高度统一的系统。人只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当这一平衡受人本身的活动影响过于频繁时,定将变得对人不利。
二、结合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除了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外,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通过课外、校外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形式来补充环境知识,树立环境观念,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1.开展课外调查活动,通过实例的调查进行环境教育。
学生学习“人口与环境”后,懂得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既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时又对环境产生影响。当今人口的急剧增长,不仅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而且使生态平衡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课后,组织学生到政府计生办、土地局、林业部门等单位去了解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从中得到具体详实的材料,进而理解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赖以人类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认识到人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地索取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的物质的同时,还要兼顾生存环境的改善和长远利益的维持,能动地调节生活、生产同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只要留意一下日常生活,新居室装修的墙纸、化纤地毯、家具纤维板及涂料中含有丁酫等化学物质,而刺激性气味的丁酫是致癌物质。在厨房,煤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氨的氧化产物和烟尘等都是有毒气体。炒菜时油烟令人难受,是由于过热的油脂发生分解产生了丙烯酫和甘油二聚物等多种的有毒物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袋,由塑料本身释放出的有害气体,在密封袋中长期积累,浓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升高,致使袋中的食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种有害气体对儿童的发育影响尤为突出。让学生去调查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污染状况,使他们认识到生活污染不仅仅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大事,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事,环境保护必须人人动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2.结合环境纪念日,举办环境专题活动。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今一个全球性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1972年联合国将6月5日定为一年一度的“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的确定,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有了共识。
在环境日到来之际,适时配合纪念日搞专题活动: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开展环保知识竞赛、宣传有关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水法、森林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编写环境教育小报,使学生了解世界及我国的环境问题和对策;同时还开展环保科技活动,指导学生撰写环保小论文,让学生了解到动植物等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使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还以“人类、生存、发展”为主题,组织学生到街心公园宣传环境保护,提醒大家注意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3.从发现身边的环境问题开展环境教育。
环境保护这一功在千秋大业的工作,绝不是仅仅少数专业人员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来维护好周围的环境。据统计,如果每年世界上所有的纸张的一半以上回收利用,就可以满足人们对新纸张需求量的75%,这样不仅可使8万平方米的森林免于因造纸而惨遭砍伐,也可使环境污染显著减轻,而节约用纸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做到的事。由校学生会倡导组织“为明天美好,不互赠贺卡”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不起眼的口香糖已成为一大公害,许多人爱吃口香糖,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时尚,然而,吐出的口香糖胶质,不溶于强酸,不溶于强碱,就是埋在土中,也“顽固不化”,只有在高温下才能化为灰烬,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我们发起向“白色垃圾”挑战,学生不再吃口香糖等类食品,美化了周围环境。
环境意识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强环境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了切实开展有效、生动活泼的环境教育,我们生物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认真学习环保知识,收集有关环保资料,加深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增强环境教育的紧迫感,提高开展环境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环境教育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