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13010519900424XXXX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建筑设计出现多元化倾向,尤其突出重技术、重功能、重环保等现实实用主义思想。在此背景下,建筑基础教育中的美术教育正在传统内涵、意义方面发生改变倾向。本文就当代建筑教育中该如何定位美术基础进行思考。
关键词:建筑教育;美术基础;趋向思考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其不仅掌握建筑知识和建筑设计方法,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而这正是美术基础教学目的所在。建筑学专业美术教育和美术专业美术教育既有差异,又有共同点。建筑学专业美术教育主要为学生从事建筑设计服务,注重技能传授而忽视知识传授,强调理性归纳而缺乏感性描述;而在美术专业美术教育中,更强调挖掘对象的精神性内涵,释放个人情感。走出狭义建筑学专业美术教育的误区,在教育目标上,应当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艺术素养、较强的综合能力、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建筑学专业人才。为此,对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存在的不足
1.1模式陈旧,没有特色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小城镇建设进程加快,各种各样的建筑物、建筑群体不断出现,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遇到了很多的新情况、新内容。但是,从当前各级各类院校建筑学专业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模式陈旧和没有特色是主要缺陷。美术基础教学与建筑学专业教学需求之间不协调,更不能相互促进。
1.2方法僵化不灵活
一些院校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写实素描能力,而与写实素描同样重要的临摹教学就比较淡化,教学方法不灵活,效果不佳。此外,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手段僵化、针对性不强,不能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创新教学方法的现象。
1.3内容与课时设置不科学
一些院校建筑学专业的美术基础教学内容,仍然以面面俱到的写实素描为主,基本上是全因素素描,把2年4个学期的美术基础课程分成素描、速写、色彩、平面构成以及美术史的学习。这种内容和课程安排设置不科学。
2当代建筑美术教学的趋向
2.1培养艺术人格
在艺术领域,20世纪是现代艺术对传统艺术陈规的反叛和批判的世纪,但当代艺术对现代艺术的质疑同样继承了艺术中最重要的品质,那就是“艺术的人格”。艺术人格是个人修养和社会意识的完美结合,有着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在艺术上表现为创新与超越的意识。对于设计师而言,艺术人格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品质。具有开拓精神、原创精神的建筑师,更成为当前建筑设计的时代呼唤。更长远地看,建筑师需要综合的、更为全面的思维能力,具备良好的艺术人格是未来建筑师更有力的竞争优势。正如丹尼尔•平克所提出的:未来时代高科技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注重艺术美、情感美、理解他人、探寻意义的高概念和高感性将从边缘走向生活的中心,当AI能处理大部分左脑工作,唯有感性和创新能让你获得“人”的优势。就连通用汽车公司都宣称进入了艺术领域,主管鲁茨曾说:“我更重视右脑的作用,我认为,我们就是在从事艺术。这座艺术、娱乐和活动的雕塑碰巧也可以作为交通工具。”更何况本身具有艺术属性的建筑?艺术人格的培养,最有效的方式当然是直接介入艺术实践。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创作中蕴含了更多的自由和灵气,画家的情感、想象都自然地蕴含在线条、色彩、笔触当中。艺术的本质特点即形式创造,是经典传承基础上的突破。同时,艺术实践是对艺术精神的滋养,是建筑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的使命之一便是培养自由、创造、感性的艺术思维。现实地看,相对于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更为擅长、惯性的理性逻辑思维而言,艺术思维及其“艺术人格”在建筑教育中显得更为珍贵。
2.2色彩课程的改革思路
笔者根据高职建筑装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总结色彩课程的改革思路如下:第一,减少以往的色彩写生教学,增加色彩构成的教学。第二,色彩构成的教学要改革以往的教学方法,尽量避免程式化的教学训练,着重训练学生的构成思维,并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第三,色彩教学课程要适当分配装饰画的课时,使学生通过装饰画创作训练,把以往的色彩写生抽象成色彩关系和个人情感的表达,为后续的设计工作、设计思维的培养作好铺垫。
2.3调整教学策略
当然,美好的教育理想总是禁不住种种现实的制约。在有限的总课时内如何分配美术基础,突显的是各方对美术价值的认知。在无法全面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如何结构性优化教学设置便显得尤为重要。在保证素描、色彩等必要的实践课程之外,开设选修课成为有益的补充。在传统内容的基础上,还应加入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审美常识等更具创意、理性分析的内容,有效提升艺术中的理性认知成分。
另外,还应把握好知识结构的层级递进关系,界定建筑美术的基础性。在以设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中,无论是教师观念、学生能力还是课时比重,现行美术基础实际上很难凌驾于设计之上,也不用刻意强调设计中的美术无用论,或者强调用来表现设计意图与效果的程式化技法完全区别于美术。这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认知,使美术既充满需求又实际处于边缘化地位。设计教学中当提出建筑艺术的多元化知识结构需要,鼓励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建构多层面的建筑思维,激发学生获取更多有益知识的动力和兴趣,形成良性互动。
2.4丰富教学实践形式
实践活动是使理论知识得以真正诠释、发挥的环节,同时也是形成新的美学意识、提高创作能力的重要源泉。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去感知对象的内容和形式,或以实际行动去参与体验,然后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综合判断,最后形成一种意识,一种能力,并用于生活及学习的认识和创造活动中。由于美育具有体验性、娱乐性、自发性和主动性等特征,因此美术基础教学的开展途径和方法比较宽松。在美术基础实践教学中,除了课堂内的练习实践外还包括野外的实践环节,这主要是根据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而设定的,旨在自然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美的存在、美的形式以及美的规律。如今很多学校在这方面做了积极调整,已成为美术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多元文化教育的宗旨应注重培养学生珍惜多元化的态度,因此,在知识的传授方式上也应呈现多样性。在建筑美术的教学过程中具体体现为理论学习、创作与欣赏共同结合。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我们可以看出美术教学实践不应该是单一的、亘古不变的,相反应该是丰富的、灵活多变的。在课程体系设置时我们有意识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已占总课时量的近20%,其中美术类课程的课时是6个学分。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实践的资源和优势,我们将美术实践的教学贯穿于每个具体的实践环节里,美术专业教师参与每一门教学课程,灵活机动地进行美术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其他课程的实践学习中有机地将美术联系在一起。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建筑美术课程教学的特点,突出其综合性,艺术性与实践性。
结语
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与一般的美术教学不同,专业性较强、技能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教研机构、院校、教师根据各自的职责,不断加强对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的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炼教学特色。教育者应针对建筑业市场竞争激烈的人才需求趋势,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多渠道配套改革,综合运用各种积极因素和条件,丰富教材,活跃教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挖掘潜能;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卫星遥感技术对建筑物、建筑群体乃至城市的形象进行观察,判断形态、分析构成、研究设计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朱宇.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策略探析.现代企业教育,2014(24).
[2]夏媛媛.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策略探究.才智,2014(23).
[3]刘燕.建筑学专业美术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