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首发心力衰竭后的病死率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首发心力衰竭后的病死率分析

吴文振雷玉平

聊城市人民医院心血管专业山东聊城25200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首次心力衰竭后的在院病死率。方法对入院治疗的60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患者是否并发心力衰竭分为两组,一组为未并发心力衰竭组,另一组为首发心力衰竭组。对各组患者在院期间的基本信息、检验检查结果、治疗措施以及死亡状况进行研究。结果6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首发心力衰竭者有260例,未并发心力衰竭者340例。未并发心力衰竭组的病死率约为3.5%,而首发心力衰竭组约为19.2%。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首发心力衰竭的短期预后效果不佳,尽早准确诊断并及时应用药物治疗,是我们能采取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病死率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可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由于冠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继发血栓等的基础上发生的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据最新数据统计,我国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一的患者饱受心肌梗死的折磨[1]。而心力衰竭是心肌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在院病死率约是21.6%。本研究重点分析本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病死率,以做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预防及抢救工作,降低病死率,实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经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60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首次发生心力衰竭分为两组,一组为未并发心力衰竭组,另一组为首发心力衰竭组。

1.2入组标准:

(1)年龄为25至70周岁患者。(2)入院前无心力衰竭病史,包括由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包疾病等导致的心肌梗死。(3)排除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等不满足心肌梗死诊断要求的冠心病。(4)无肺、肝、脑、肾等重要器官疾病。

1.3方法

搜集整理在院住院治疗的60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研究并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期间的常规检验结果,心电图,心内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措施及应用药物情况及预后,死亡状况等。利用SPSS21.0版本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600例患者资料中,340例为未并发心力衰竭组,260例为首发心力衰竭组。两组患者中发生COPD、住院总时间、心电图改变。而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清学标志物检查结果、脑钠肽水平、是否属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院期间的病死率:未并发心力衰竭组的病死率约为3.5%,而首发心力衰竭组约为19.2%。(表1)

两组患者在院期间接受治疗中,洋地黄、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类、他汀类药物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冠脉造影治疗的应用,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

表1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

3、讨论

在本研究中,对于急性心肌坏死患者首发心力衰竭后的治疗及预后效果并不可观。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组的病死率很高,约为未并发心力衰竭组的5倍。同时血清学检查在本研究中并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考虑当心肌发生不可逆性改变时,血液中的酶含量和酶活性均会增加[2]。本研究中患者合并心力衰竭时,其心肌缺血情况加重,更易诱发心律失常。Killip分级法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分为4级,以Ⅱ、Ⅳ级多见,其中Ⅲ、Ⅳ级患者病死率要显著高于Ⅱ级。本研究中发现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类药物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显著的效果。β受体阻滞剂能够减少心肌耗氧量,减少复发性心肌缺血。若有β受体阻滞剂禁忌者可考虑应用钙通道阻滞剂[3]。首发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洋地黄和利尿剂以减轻心脏负荷,其住院时间较为缩短,但洋地黄可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宜慎用。此外,首发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冠脉造影的效果十分显著,但PCI的治疗效果在本研究中无明显差异。

对于首发心力衰竭患者在排除明显禁忌后,尽早服用推荐药物β受体阻滞剂、ACEI类药物,并有效实施冠脉造影具有显著效果。并且快速准确的诊断出急性心肌梗死首发心力衰竭,采用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在院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命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尹巧香,赵玉生,侯晓平,等.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病死率15年趋势分析[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2,17(4):276-279

[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心肌肌钙蛋白与心肌酶谱的诊断价值对比[J]智慧健康.2018.4(22):1-2

[3]邓伏雪,王小娟,胡云凤,等。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首次心力衰竭患者在院死亡率及临床预后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6(1):135-140

通讯作者:fantara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