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16
/ 2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赵岩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山东261011

摘要:大学生群体作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其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情况,这是因为大学生正处于角色地位扮演转变的重要阶段,其接受到的压力是多重的,因此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样的;而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探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并且构建其健康的管理模式,对于整个社会各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管理都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1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指标分类:1)拥有自尊心与安全感,对自身的价值观;2)合理的展开自身的反省;3)平时生活中里难以被周围情况影响,有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4)可以准确的接受生活里的艰难与磨难;5)有满足自身状况的需求且有切合自己必要的技能;6)自我的价值观满足大众一致认可的水准;7)拥有钻研的本领,可以顺应四周情况的改变;8)拥有较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具备辨别对错的尺度和符合现实的寻求方向等。

2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特点

2.1学生心理问题适应性与政治价值体系模糊

在心理问题层面,我国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拥有适应性特征,能够对普通心理困扰进行适应及解决。例如感到困扰、焦虑及压力时,学生能够通过自我适应、控制、调节、学习而得到自我心理干预。然而对于长期心理压抑,则极易产生心理疾病。而在政治价值体系中,政治价值体系主要是指国民对政治生活与政治制度的基本态度,是对政治现实与政治理想的价值倾向与评价。政治价值体系既是国民对政治体制的认同和情感,又关系到国民基本的政治理念,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具体行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代大学生在对政治价值体系缺乏明确的认知后,为借助“自适应规律”对现有价值体系进行适应,因此导致学生不能自主地对现有的体系进行探索与挖掘。

2.2学生心理问题困扰性与信仰多元化和自由化

困扰性主要表现学生对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以及思想问题的困扰。例如对职业选择的焦虑、考试的消极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踌躇。该心理问题特征如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导致学生在信仰层面出现偏差。第二,极个别学生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与佛教,而对唯物主义、纯科学理论、共产主义信仰程度普遍不足。第三是实用主义。部分学生将实用主义置于人生规划的准则中,将有利于自身发展、有利于短期实现目标的事物抱有极大的兴趣。然而在此背景下,学生群体极易出现高尚人格缺失、基本道德不足等问题。

2.3学生心理问题累积化与价值趋向问题严重

在心理学中,心理问题的累积化是指学生实际心理问题的不断累积,从而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及心理问题。因此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努力解决学生在心理健康发展中所存在的困惑及消极情绪。然而累积化在思想层面上,则表现出学生对自身经历、思想、认识的不断累积,并呈现出对价值观取向的迷茫。具体到价值观选择层面上,学生不断面临着多元选择,是注重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是索取还是风险,是利己还是利他。虽然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下,我国大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抉择,然而部分学生却由于受社会多元因素的影响,做出了错误抉择。例如忽视政党与国家利益,追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财富分配呈现出新格局的情况下,经济、财产、地位等外部因素,对高校学生影响日渐显著,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因子。

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成长正处在较为特别并且重要的时间段,一方面在学习经过的心理疑问:我国现有的高考制度的普遍性,不能让所有人都可以选择到本身热爱的学校和专业,这时候若有和本身盼望相反的景况,例如调换去本身不喜欢的专业等,或者是在考试的时候忧心考试成绩,这种状态下就很容易让学生生出厌恶学习的心绪,心理上均不能顺应等情状。在与人的交际中展现的问题,就包括同学、朋友、恋人以及家人之间的交际等。心理学家也讲明,人的心理适应能力直接反映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的失调主要变表现在容易起争执、沟通不顺畅、交际萎缩不前、内向情绪强和社会交际的缺乏等,但这样的问题在大学生平常生活里广泛存在。此外,大学生毕业后求职经历的困境:随着党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大学毕业生由打破分配制度,进展到现在的大学生自主择业,他们在迎接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提职下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就业无法达到自身的愿望,不清楚自身的工作定位和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并存着一种广泛的现象就是他们不能尽快顺应由学生到职场员工身份的改变等。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策略研究

4.1帮助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意识

第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加强大学生抗压能力的培养,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开朗、向上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必须要开展多样化社团活动以及文艺表演,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其中,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让学生在享受活动的过程中增加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意识。第二,学校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短期、长期目标,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课余时间,防止大量的课后时间被荒废,鼓励学生要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第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鼓励大学生敞开心扉,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加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而避免大学生出现自闭现象。为此,学校应当鼓励各个社团组织精彩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为学生相互间的沟通交流提供机会,也可以提倡各个班级开展实践活动,实现学生从课堂到社会的转变,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4.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建设

第一,学校要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参加培训活动或者专题讲座,增强老师的专业能力,培养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此外,学校在招聘新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时,要求老师具有专业的心理健康证书,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均通过了心理咨询职业考核并获得了国家心理咨询许可证书,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性。第二,学校要积极鼓励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开展学术研究,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能力,根据当下突出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设置学术研讨课题,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术交流会议,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性。

4.3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制度

第一,必须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合理评估心理健康教育资金预算,设置专项心理健康活动资金,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持续开展。其中,在进行预算评估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到宣传教育开支、专用设备开支、老师培训开支以及聘请专家开支等各方面费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拥有足够的资金。第二,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弥补传统教学中的弊端,积极引进先进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最后,为学生建立更多的心理健康咨询方式,让学生不必拘泥于面对面交流,可以通过邮件、社交平台以及纸信等方式与心理咨询老师进行交流,使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心理咨询,有助于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结束语: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善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对环境适应能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形成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院校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必须正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特殊性,从当前相关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着手,分析学校及学生双方面的不足,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辅导的方式,借助观念的转变、内容的丰富、方法的灵活等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科学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心理的协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