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大连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抗荷生理训练科辽宁大连116013)
【摘要】目的:探讨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抗荷能力训练三个不同阶段的针对措施。方法:采用KKY-1型飞行员抗荷、抗缺氧检测仪开展抗荷能力训练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结果: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经过抗荷能力训练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飞行员的抗荷能力明显提高。结论: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在抗荷能力训练三个不同阶段要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有利于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抗荷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抗荷能力训练;飞行员;高性能战斗机
【中图分类号】R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6-0398-01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measuresofthreedifferentstagesofanti-Gabilitytrainingforhighperformancefighterpilots.MethodsTheKKY-1testinginstrumentofanti-Gandanti-hypoxiawasusedtocarryoutanti-Gabilitytrainingandtooktargetedmeasures.ResultsTheanti-Gabilityofhighperformancefighterpilotswhoweretrainedwithanti-Gabilitytrainingandtooktargetedmeasureswereobviouslyimproved.ConclusionsThehighperformancefighterpilotsshouldtaketargetedmeasuresinthreedifferentstagesofanti-Gabilitytraining,whichisbenefitfortheimprovementofanti-Gabilityforhighperformancefighterpilots.
【Keywords】Anti-Gabilitytraining;Pilots;Highperformancefighter
现代高性能战斗机具有高载荷、高载荷快增长率、持续时间长及高载荷反复出现的特性。由于现役抗荷措施不能完全满足防护需要,高载荷引起的意识丧失发生率比较高。高载荷引起的意识丧失可造成飞行员短暂失能,对飞行安全已构成严重威胁。抗荷动作训练和抗荷正压呼吸训练是提高抗荷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中心自2010年采用KKY-1型飞行员抗荷、抗缺氧检测仪开展抗荷能力训练以来,已经为767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进行了有效的抗荷能力训练,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现将抗荷能力训练不同阶段的特点及针对性的措施概述如下。
1.训练准备阶段
1.1理论教育
训练前开展理论培训和健康宣教,有利于飞行员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尽快进入训练状态,做好参加抗荷能力训练的准备。(1)向飞行员讲解高载荷对循环系统的生理影响,抗荷动作及抗荷服提高人体高载荷耐力的生理机制;(2)错误抗荷动作的危险及对人体的影响;(3)讲解、示范正确的抗荷动作的要领,并进行练习。
1.2对策措施
(1)心理干预:通过交谈了解飞行员的心理状态,包括对抗荷训练的依从性以及是否存在影响训练的心理因素;可以根据飞行员的个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心理疏导、生物反馈治疗等,改善其心理状态;(2)要求飞行员训练前做好热身准备活动;(3)叮嘱飞行员训练时胸部用力憋气的力度应控制,不要用力过大;(4)叮嘱飞行员在训练中控制呼吸节律,防止过度换气。
2.训练实施阶段
2.1具体训练步骤
(1)蹬力训练步骤:飞行员坐于检测椅上,固定好安全带,双脚蹬于踏板上;保持背部紧靠座椅靠垫,双下肢用力蹬踏板,腰部用力,屏幕软件界面显示双下肢蹬力超过120kg,坚持30秒;(2)抗荷动作训练步骤:蹬力训练后协助飞行员选配适合身材的抗荷服,将抗荷服与抗荷仪器连接,打开氧气瓶开关,渐进拉动拉杆,使抗荷服充气,背部紧靠椅背,同时腹部用力,双腿用力蹬踏板,注意屏幕软件界面实时显示的蹬力情况,双下肢蹬力均应达到120kg以上,并保持30秒;(3)抗荷正压呼吸训练步骤:在抗荷动作训练基础上,着代偿服通过连接管路将代偿服、加压供氧面罩呼吸管、余压管分别与代偿服、呼吸接嘴、对抗压接嘴、抗荷接嘴相连;连接监测生理信息,测量其安静时心率、血压、呼吸等;飞行员右手拉杆,同时跟随屏幕上的“呼吸参考”曲线引导做抗荷正压呼吸动作,双下肢蹬力均应达到120kg以上,并保持30秒[1]。
2.2对策措施
(1)注意飞行员的身体状况,若感冒、休息不足、饮食不当等,不得参加训练;(2)加压呼吸过程中,随时指导飞行员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节律,防止发生晕厥。严密观察精神状态、面部表情、呼吸频率,必要时可用短语询问主观感觉。若发生意外情况,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必要时进行医疗救治;(3)终止训练指征:出现明显过度通气或呼吸困难;收缩压小于85mmHg;脉搏细弱,心率突然减慢,并继续下降,面色苍白,出现恶心、视觉模糊不能耐受;面罩压与抗荷服压比例严重失调;(4)遇到紧急情况时,用立即按压红色的应急卸压器按钮,同时命令飞行员松开操纵杆,以解除面罩和抗荷服内压力,并关闭减压器旋钮,以免压力回升。
3.训练讲评阶段
3.1训练效果评估
根据飞行员抗荷能力训练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对于未达到训练要求的飞行员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例如,对加压呼吸耐力不合格者加强呼吸肌的锻炼;基础耐力欠佳者在加强下肢、腰腹肌肉力量训练的同时,反复练习抗荷动作。为今后飞行保持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必要时采取正确的应急处置措施奠定基础。
3.2训练后期随访
通过电话随访及部队调研等方式,着重了解飞行员抗荷能力训练的效果及在飞行训练中的应用情况;对于“特别关注”的飞行员,应全面了解个体化训练方案实施情况,听取飞行员针对抗荷能力训练与实际飞行关系的建议,既为1~2年后的复训提供客观依据及宝贵经验,也为制定更加科学、系统的抗荷能力训练计划及各阶段保障措施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2]。
【参考文献】
[1]许也齐,万憬.航空医学训练操作指南[M].北京:空军载人离心机医学训练基地,2009:3-7.
[2]王军,汪东军,李洁,等.军事飞行员航空医学训练医疗卫生保障的探讨[J].人民军医,2016,59(7):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