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局部麻醉在PICC穿刺中的应用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皮内局部麻醉在PICC穿刺中的应用观察

吴英雪周冬妮林惠灵

吴英雪周冬妮林惠灵(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61000)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3-0196-02

【摘要】目的研究局部麻醉在PICC穿刺过程的效果。方法选择适合PICC置管术排除其禁忌症,选择192例病例采用单双号随机抽样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86例。对照组在置管前不使用局部麻醉;而实验组在置管前使用利多卡因皮内麻醉,调查两组病人对穿刺的疼痛反应及送管成功率。结果实验组病人在PICC置管过程中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送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PICC置管过程中穿刺前进行穿刺部位的局部麻醉,可以减轻病人的疼痛程度降低病人的紧张度,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医疗成本。

【关键词】局部麻醉PICC应用

经外周静脉直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目前广为开展的静脉输液技术。特别适用于化疗、需长期静脉输液的病人或输入刺激性、高渗透性药物的病人。化疗是肿瘤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化疗药物的强刺激性易引起静脉炎若发生化疗药物的渗漏严重的甚至可引起组织坏死,PICC的应用大大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率同时也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量。

2002年我科开始对化疗病人进行PICC置管,但PICC置管时的针头比较粗疼痛感明显,常给患者带来紧张情绪,不能很好地配合穿刺,对操作者也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了置管的成功率,为减轻穿刺时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配合及依从性以及置管的成功率,我科2011年开始在置管前应用利多卡因皮内注射进行局部麻醉并与传统方法在疼痛评分及送管成功率进行效果评价,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肿瘤病人共192例,男120例,女72例,年龄29-78岁,平均53岁,所有患者穿刺前后神志清楚,能正确表达疼痛感受,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疾病及穿刺血管的条件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性,将其采用单双号随机抽样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86例。

1.2方法

1.2.1操作方法选择静脉穿刺技术熟练且经过培训的静脉输液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PICC置管。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安全型PICC导管,男女病人均使用型号4.0Fr的导管(1)对照组。根据PICC操作指南,医生开医嘱,术前宣教并签署同意书。选择肘部静脉(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病人平卧,术侧手臂外展90度;测量穿刺点至上腔静脉距离和术侧上臂臂围;建立无菌区,消毒穿刺点皮肤,消毒范围12×12cm2,铺孔巾穿刺,置入导管至测量长度,抽回血,撤导丝,在穿刺点下覆盖棉片外贴透明敷料进行固定,穿刺结束后行X线摄片,以确定导管末端位置。(2)实验组。根据PICC操作指南,医生开医嘱,术前宣教并签署同意书。选择肘部静脉(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病人平卧,术侧手臂外展90度;测量穿刺点至上腔静脉距离和术侧上臂臂围;建立无菌区,消毒穿刺点皮肤,消毒范围12*122,铺孔巾,用1ml注射器抽吸2%盐酸利多卡因0.4ml在穿刺点进行局部皮内注射,注射剂量0.1ml,形成一个小皮丘,再用纱布轻揉1-2下使得麻药微量扩散,2min后从小皮丘处穿刺进针,置入导管至测量长度,抽回血,撤导丝,在穿刺点下覆盖棉片外贴透明敷料进行固定,穿刺结束后行X线摄片,以确定导管末端位置。

1.2.2观察与评价指标(1)疼痛判定标准。以病人穿刺时对疼痛的感受,根据数字分级法(NRS),使用,《疼痛程度数字评估量表》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疼痛程度用0-10个数字依次表示。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激烈的疼痛疼痛难以能受。交由患者自己选择一个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按照疼痛对应的数字将疼痛分为轻度疼痛,中度疼,重度疼痛。(2)置管成功率。送管顺利且拍片确定位置正常为成功。否则为失败(包括二次穿刺、送管困难,导管末端位置不正常等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计算资料采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表1,2)

表1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例(%)

结果显示:实验组病人未出现重度疼痛,中度疼痛病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病人在疼痛感受上存在明显差异。表明使用局部麻醉在PICC穿刺过程中降低病人的疼痛效果是明显的。

表2两组患者送管成功率情况比较例(%)

组别例数成功不成功

对照组8678(90.69)8(9.30)

实验组8684(97.67)2(2.32)

结果显示:实验组的送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送管成功率相比,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3讨论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肿瘤患者进行化疗时重要的静脉通道选择,但PICC穿刺时的针头较粗,并且成人必需用16G甚至18G粗针头进行穿刺才能保证治疗的需要,静脉穿刺针头与皮肤的接触面大,对组织的切割和损伤大,穿刺引起的疼痛感强烈。疼痛刺激可激活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促使血管收缩或痉挛,使血管充盈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穿刺及送管成功率。利多卡因是酰胺类局部麻醉药,注射后组织分布快而广,起效快(用药后2-3min起效),穿透力强,变态反应发生率低,用药前无需常规进行过敏试验。方便安全。通过阻滞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所需的离子流而稳定细胞膜,从而起到减轻或缓解局部疼痛的作用。PICC置管前局部皮内注射利多卡因,药物会在皮内形成张力,借水压作用与皮肤感受器和神经末梢广泛接触,阻断触觉细胞对疼痛的敏感性,阻滞神经纤维的传导,起到无痛或微痛置管,用药量小且局限在皮内,不会侵润到需要穿刺置管的静脉,血管不收缩,不影响穿刺置管。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减轻病人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我们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通过局部麻醉在PICC置管前的应用效果观察,证明局部麻醉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送管成功率,降低医疗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是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孙燕,主编.内科肿瘤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第1版.

[2]周丽华,陈燕,于桂云,等.静脉穿刺直入血管法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8):690-691.

[3]诸荣妹,夏培南,碳酸利多卡因表皮湿敷对小儿静脉穿刺镇痛效果的观察[J]现代护理,2005,11(14):1112-1113.

[4]田宏,方燕.利多卡因局麻在PICC置管术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