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9-19
/ 2

探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杜静

杜静

青海省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叙述了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必须解决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解决问题

一、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

1、进入21世纪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明显加快。据测算,到2005年,我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已经达到50,进入中期的后半阶段,还有包括陕西、青海等部分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明显加快。

2、财政收入增加很快,财政规模迅速扩大。“九五”期间(1996—2000)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49%,“十五”期间(2001—2005)年均增长20.43%,“十一五”的头3年(2006—2008)年均增长21.81%。这一时期,我国财政收入远远高于1979—2008年年均增长14.2%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伴随工业化的加速推进,我国财政收入的规模扩大得很快。我国财政收入突破1万亿元用了50年时间(1999年为11444亿元),突破1万亿元后,增加到2万亿元用了4年的时间,由2万亿元增加到3万亿元用了2年时间,由3万亿元增加到5万亿元也只用了2年时间,由5万亿元增加到6万亿元,只用了1年的时间。

3、财政支农资金快速增长,规模扩大。国家开始对“三农”进行大规模投入,对“三农”进行全面补偿。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直补、良种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此外,国家还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投资。据财政部提供的资料,2000年后,财政用于支农的资金绝对数增长很快,2000年只有1231.54亿元,2005年达到2450.31亿元,增长近2倍。“十五”期间,支农资金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4.9%,比“九五”时期加快1.6个百分点。2006年财政的支农资金达到3517亿元,2007年和2008年分别达到4318亿元和5955.5亿元,2009年又达到7253.1亿元。“十一五”前4年达到21043.6亿元,超过前50年支农资金的总和。

4、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进入21世纪后,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我国逐步由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工业和为工业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农业提供的财政收入比重大大降低,农业税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从1950年的近40%降到2000年的3%左右。这表明,全面取消农业税对财政收入已不再构成重大影响。为此,在逐步减轻农民负担的基础上,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以及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减轻农民负担500亿元左右,使7亿多农民受益。这标志着我国延续了2600多年农民缴纳“皇粮国税”历史的终结。

5、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加。2005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之后,中央政治局、国务院都先后专题研究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都一致强调,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上事实说明,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也正是因为我国进入这样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才适时提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条件是存在差异的。对那些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或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且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的地区来说,它们已经具备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条件,应该一方面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一方面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对于那些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的地区,且城市化率还在40%以下的地区来说,它们面临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同时选择一些具备条件的城市进行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待条件成熟以后再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必须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有关部门批准了一些地方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试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在努力推动这项工作,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表明,要使城乡一体化建设真正卓有成效,除工业化和城市化要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外,在具体工作中还必须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上取得突破。

1、公共财政均等化问题。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与对城市的投入比较,差距还很大。同时,这几年财政对“三农”投入的绝对额虽然在扩大,但是增长率还低于财政的增长速度。

2、户籍制度改革问题。这始终是困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大难题。不仅1亿多到城里务工的农民工的身份问题没有解决,就连从农村出来的大专毕业生,如果他们在城里找不到工作或已经就业而没有找到落户的单位,户口也还要转回农村。由于城乡户口有严格区分,农村户口的居民在教育、就业、工资待遇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中央对户籍改革虽然也有一些要求,但由于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仅靠某个部门、地方的努力是很难推进的,必须要有统一部署,进行综合配套改革。

3、土地制度改革问题。法律上虽然规定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并承包给农民长期经营使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很难落实。不少地方政府侵犯农民利益,低价征收农村土地,转手卖给开发商,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基金,大部分用于大中城市的建设。过去政府是靠剪刀差积累资金搞城市建设,现在不少地方政府是靠征收农村土地搞城市建设。土地流转中也存在规模效益差、劳动生产率低等许多问题。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在农村就业的劳动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38%以上,但第一产业提供的GDP只有10.3%。

4、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解体了,新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未建立起来。近几年,中央开始重视新型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新农保”开始在部分地区试行,但是覆盖面还比较窄,保障水平比较低,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还很少。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不少也还没有参保,参保人的养老保险也还不能正常流转。

5、城乡劳动力统一市场形成问题。由于户籍的限制,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实际上是分割的,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两个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很不合理。从产值结构看,2008年,我国一、二、三产业的产值结构为11.3∶48.6∶40.1;而就业结构却为40.0∶26.8∶32.4。发达国家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基本上是同步变化、大体协调的。由于户籍制度的障碍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我国不少产业的工人都是以农民工为主体,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由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农民工很难获得城市户籍工人相同的待遇。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还会有数额巨大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来。由于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承载力有限,多数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将聚集在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而国家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投入不足,产业集聚效果差。因此,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蔚广森,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07期

2,潘保兴,深刻认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J],科技致富向导2013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