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文理学院733000
摘要:《围城》是中国著名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表面看“围城”二字含义是小说中的一段对话描写,将婚姻比作“被困的城堡”,“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这种比喻揭示了处于婚姻恋爱状态中人们的复杂心态,同时也是对人伦关系中夫妇关系的嘲讽,但实际上整部小说反映的内容远比上述含义更为深广,作者钱钟书先生将这种纠结繁杂的心态倾向扩展到了人生百态,万事万物,包括学业、职业、人生愿望等各个方面。小说中心内容描写了主人公方鸿渐进出于学业、事业、爱情、家庭几座“围城”,结果屡屡失败。屡经龌龊肮脏、是是非非、尔虞我诈、纠结苦闷终于使方鸿渐不堪忍受,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作者通过方鸿渐的人生际遇营造出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围城”世界,它既是一本探讨婚姻家庭困境的情爱故事,也是一部剖析现代中国社会一部分人劣根性的文学杰作。
关键词:围城;新儒林外史;婚姻人生;社会讽刺
一、钱钟书与《围城》
钱钟书(1910—1998),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江苏无锡,在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曾出现过许许多多光彩夺目的文人,何止一个钱钟书,可许多人偏偏只记得这一个名字,可见他的影响力之大。无锡的钱家,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这一代有兄弟二人,长子钱基成,次子钱基博。钱基博的妻子十月怀胎生下一个健康可爱的男婴,由于兄长钱基成的妻子没有生下男丁,兄弟之间感情深厚,为了让哥哥能后继有人,钱基成决定将新生儿过继给兄长,于是,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就这样茫然无知的成为了自己伯父的孩子。
自小在这样一个家庭生活,有意无意的栽培使得钱钟书比别人更早的对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仿佛真是应验了这个名字一般“钟书”“钟书”钟情于书。钱钟书天资聪慧,基础又好,在东林小学很有一番名气,甚至被称赞为“神童”。从东林小学毕业之后,他顺利考上苏州桃花坞中学,再到后来,一九二九年,已经从桃花坞中学顺利毕业的钱钟书报考了清华大学,可偏科严重的钱钟书在数学考试上出了大问题,好在当时清华校长罗家伦先生恐流失未来精英,破格录取了钱钟书,使他成为了清华大学这所最高学府的一名学子。这样的人生经历必然使其积累了深厚的文学基础,也为钱钟书先生日后的文学创作打开了新的天窗。
钱钟书先生睿智幽默,一支洞察世事的笔道尽了人心深处的故事。《围城》作为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可见这本书影响之大。《围城》所揭示的并不是科举制度的宠儿或者弃儿的心酸悲喜剧,而是洋学衔和旧学问相互交织,错综复杂时期的众生相,揭示了他们从国外回到国内,从家庭走向社会,又复归家庭的彷徨无主、无所归宿的灵魂。主人公方鸿渐在经历一番人世沧桑之后,切身感受到了“人生万事都是围城”:国内外学业是围城,爱情婚姻是围城,像孤岛一般的上海是围城,职位事业是围城,“围城”饱含了浓郁的人生忧患意识,它象征着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一个缠绕了期待与懊丧、来与往、得与失的悲喜剧人生连环结。
二、《围城》中方鸿渐“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困厄
(一)从国外回国内
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主人公方鸿渐作为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和同乡的周家女子订了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其所写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就这样,方鸿渐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活。在欧洲游学期间,他不理学业,最后迫于家庭及就业压力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生一同回国。
从国内到国外,再从国外返回中国,这一去一返是他人生路上走进的第一座“围城”。意料之外的留学,浑浑噩噩的求学,他在各种客观因素的推动下踏上了“围城”世界。
(二)从家庭走向社会
在回国的轮船上,方鸿渐意外的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愤怒受伤之余受大学同学苏文纨暖心关怀,心软多情的他自然而然的与苏文纨走到了一起。如果说与鲍小姐的露水情缘是一时激情,那么与苏文纨的感情大概是虚荣心下衍生出的暧昧。到达上海之后,方鸿渐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依靠这层关系,他成功的从家庭走向社会,成为一名“社会人”,这是方鸿渐踏上的第二座“围城”。
此时,方鸿渐已成功获得了苏文纨的青睐,却又偶然的对其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的方鸿渐又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媚,脚踏两条船必然站不稳,意料之中的感情破裂接踵而来,苏文纨嫁与诗人曹元朗,唐晓芙离开上海,从此二人再无交集。故事发展到这里,书中已经出现了四位和方鸿渐有关系的女人:订婚未见的已故未婚妻、热情开放的感情骗子鲍小姐、虚荣高傲的大学同学苏文纨以及纯洁开朗的理想爱人唐晓芙。这其中最得方鸿渐真心的便是这位唐小姐,然而这段感情的无疾而终使得方鸿渐一度伤心绝望,大感人生无味而复归了家庭。
(三)复归家庭
方鸿渐复归家庭,苏文纨嫁与诗人曹元朗,赵辛媚明白方鸿渐并非其情敌,二人在共同“失恋”的氛围下惺惺相惜。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租界,在赵辛媚的引荐下,方鸿渐与赵辛媚、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内地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他再次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人生的第三座“围城”接踵而至,让他毫无防备。
(四)从方孙建立新家到矛盾激化、新家解体
对爱情、职场大感失望后,方鸿渐离开了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并与孙柔嘉订婚。在赵辛媚的帮助下,方鸿渐来到一家报馆任职,在这期间方孙结合建立新家,然而体验了新婚燕尔的幸福之后,二人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最终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明白了婚姻这座城的围困,大感愤怒的他大喊:“你们全替我滚!”,第四座“围城”死死困住了方鸿渐,让他不得脱身,方鸿渐的一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当真可悲可叹。
三、“人生万事都是围城”的感慨
围城,围城。城外的人想要进去,城中的人却想要出来。人总是这样,不断的追求心之所向的,又不断厌弃已经到手的,有句话说的好,“得不到的才是最好”,人生大抵也是如此。“围城”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更是多层次的。小说第三章中,褚慎明说英国有句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苏文纨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钟书先生的本意,“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譬如我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进来愈想愈乏味,这时候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我经过这一次,不知何年何月会结婚,不过我想你真娶了苏小姐,滋味也不过尔尔。狗为着追求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钟书先生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围城》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追求到后的不满与厌烦。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着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让人感慨颇丰,但更让人值得深思的是,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本身就是虚妄的。方鸿渐是“围城”困境中最典型的人物,他要么是不想进入围城却不得不进,要么是进入围城却不断渴望冲出围城。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对,老是与其个人的想法背道而驰:他不想结婚,但父亲却塞给他一个老婆,却也因“祸”得福,有机会出国留学;他不想得什么学位,父亲和岳父却一直催促,不得不买一个假文凭充数;他不爱苏文纨,他真正爱的是温柔伶俐的唐晓芙,却终究因为各种误会而不了了之;到了三闾大学,他不愿意在履历表上填上假学历,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却受到同样是“克莱登大学博士”的外文系主任韩学愈的排挤;他害怕自己爱上孙小姐,却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孙小姐的婚事;他最终想和孙小姐在婚姻的围城中寻找一份宁静的生活,却最终又因亲戚封建观念的干涉以及各种原因失去了这份婚姻……
作者在描写方鸿渐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围城时,以幽默的笔调和辛辣的讽刺剖析了方鸿渐以及其他人物个性与道德上的弱点,揭示了他们的精神困境。懦弱无能的方鸿渐、冷若冰霜的苏文纨、庸俗贪财的学术骗子李梅亭、柔顺之下深藏心机的孙柔嘉等等。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社会中各种黑暗行为,比如方鸿渐克莱登大学的假博士证明,体现了人性中的欺诈、虚荣、软弱、对环境的无奈,又比如去往三闾大学的路上尽现的人间百态,再比如方鸿渐在三闾大学任教期间经历的各种勾心斗角、明争暗斗,以及官场中的腐朽堕落等等。
钱钟书先生用一部《围城》点破了人生百态,概括起来不过一句“人生万事都是围城”。方鸿渐的身上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他的人生经历又何尝不是我们人生经历的整合呢?人世间万千姿态,人总是纠结挣扎在许多的烦恼之中,“围城”不可避免的真实存在着,世人不应该就此困顿,困于身困于心必然走向“方鸿渐式的结局”,他的悲剧人生不应该被再现,应当给予我们一定的警戒。
总归《围城》中的各种悲剧缘于人们永无止境的欲望、人们性格中的弱点和缺陷。围城人生也许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个社会便是个无奈的社会,但一个人拥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无论社会人生怎样,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知足知止、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才有可能不被“围城”所困守。
四、“围城世界”折射人生哲理——立于“围城”之上,从容笑看人生
祖传老钟的哀鸣充满了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方鸿渐的“围城”故事结束了,毫无疑问,他是一位悲剧性人物。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方鸿渐的悲剧人生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时刻的警醒。
除了自我反省以外,作者钱钟书先生的人生态度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钱钟书先生虽写《围城》,却并未被城包围,他既不是城外那个一心要冲进来的人,也不是城里一心要挣脱束缚,逃到外面世界去的人。钱钟书先生是豁达从容的,冷眼看红尘,怒笑铸文章。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这句话运用到到钱钟书先生身上大概是“既处于围城则安于围城”吧。
如果说方鸿渐的人生是悲剧,那么钱钟书先生的人生便是从容平和幸福的。《围城》中有这样的名句“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句话并非钱钟书先生原创,而是出自他“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先生之手。钱钟书先生曾说过一段话:“我见到她前,从未想过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啊,婚姻这座“围城”并未困住他们,流年轮转,他们一直心心相印,惺惺相惜。
历史的洪流无法违背,特殊年代,特殊事件,社会秩序开始新建,个人的忧惧悲欢如沧海一粟般渺小,人们只能自我改变以求适应。外界的风雨声愈加激烈,钱氏夫妇愈加平和从容,正是这种淡然支撑他们走过了艰难的岁月,或许只有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下,才能看出渺小的人可以拥有的内心的强大,生命如此宝贵,他们必须安静走完全程,哪怕这个过程并不是那么容易。社会是一座复杂的大“围城”,钱氏夫妇就以这样淡定从容的心态立于“围城”之上,从容笑看人生。
《围城》一书最精彩之处在于将那个时期人们思想的空虚、灵魂的卑琐、心里的烦闷刻画得淋漓尽致。其实在今天的社会,人们又何尝脱离了围城呢?人生就是一座围城,人们总是为名利所累,乐此不疲的忙碌于围城内外,体味着追求的乐趣和求之不得的苦闷,永远无法找到终极的快乐。现在倡导和谐社会,“你幸福吗?”成为流行的问候语,但是社会真的要和谐,人们真的要幸福,就必须看透围城,即使无法脱离围城的羁绊,做一名超脱于世外的高人,起码我们要培养一个乐观洒脱的心态,能做到即使徘徊在围城之外却依然能笑对人生。
文学与人生,从来不是孤立的,“围城”也不单单指小说里主人公方鸿渐的“围城”,更是社会百态、人生苦辣。“围城”世界折射的人生哲理从来不简单,看之、学之、感之、用之,立于“围城”之上,从容笑看人生,这才是不被卷入红尘泥流的人生大学问。
参考文献
[1]钱钟书.《围城》【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0月.90页133页
[2]孟语嫣.《沉默与空白:钱钟书传》【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年8月.04页—06页13页—20页23页—27页91页—100页
[3]杨绛.《我们仨》【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7月.
[4]罗银胜.《杨绛传》【M】,天地出版社,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