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县老子文化研发中心河南周口477200
《道德经》中出现了7次“慈”,提到“慈”的章节有:第18章“六亲不和有孝慈。”第19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第67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老子是追求自由平等的,在道面前,在自然面前,人与人平等,人与自然界平等,认为追求平等是人的天性,不管善与不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也就是都用慈来应对,一律平等对待。慈就是不主动干预,对于对方的主动要求,施与满足对方而无所求,通过为无为,通过不利用聪明,实现人与自然平等,实现人与人的平等,进而实现自由。在老子眼中,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的智能是渺小的,世界上所有人所有物总要“尘归尘,土归土”,而在自然面前,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重要性是不明智的,所以要追求无名,顺应自然,才能自由。“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仁就是无名,就是无私心,不利用聪明,不表现自己,尊重天地万物的本性和客观规律,顺其自然。反之,仁就是有名,天地仁就是天地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万物之上,圣人仁,就是圣人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百姓之上,这时圣人就不再是圣人了。
《论语》中共出现了109次“仁”,“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对得意门生颜回问仁的回答,它是对仁的最高要求,也是孔子对仁的准确定义。“克己”即克制自我,“复礼”就是恢复周朝的礼制,在春秋末年那个礼崩乐坏、战事频发、社会激剧动荡的时代,以“仁”为核心的儒学思想无疑起到了教化人心的作用,并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仁的具体界定和描述有:“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仁者其言也仞。”“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所以孔子“仁”的特点有:好静,慎言,勇敢,爱学,好思,爱憎分明,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仁”为理想。
孔子的仁是通过克制自我来达到恢复周礼的目的,从“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以知道,用周礼治理下的周朝社会是一个人人相亲相爱处处充满和谐的大治社会,克制自我必然内化为人的道德准则,从而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见他是相信仁是通过主观努力达到的,并且相信人人都可能做到,那么仁的动力来自哪里?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显然成就君子之名是其动力来源,所以推行仁就是号召大家都克己求名,都去做一个遵礼守法向他人表达爱心的人。只要我们的社会崇尚仁德之人,让有仁德的人出来做官,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向仁靠拢,以仁的标准要求自我,以成就仁名作为理想,人人争当道德模范,那么就能达到天下和谐安宁,人民幸福安康的目的。
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知道,仁者以仁作为理想,并不能排除相当一部分人只是把仁作为手段去获利,他们并非发自本心的克制自我成就仁名,也许就是为了做一个大官欺压百姓敲诈百姓,仁名的确可以帮助真正的仁人志士成就一番事业,但同时仁也为伪善之人大开方便之门。
《论语》中的“仁”有三种意思:1.仁德2.有仁德3.有仁德的人。为了与老子的“慈”相对照,我们取第二种意思。历史上,孔子仁的思想的确在教化民众,树立榜样,维护君主统治和社会和谐安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人天性中就有向往自由向往自然的本性,所以作为克制自我的仁必然带有伪的性质。“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提示我们以恢复周礼为目的仁带有主动性、进取性的意味,具有为天下先的含义,在对方提出个人要求之前,我就设法提供这种需要,本质是对权力对控制的渴望。推行仁的潜台词,一是我知道你具体想要的,我可以代替你的所思所想,二是你不具备主动提出个人需要的权利甚至能力。所以,仁在理论上未必具有合法性,因为你怎么知道我到底需要什么,自己需要什么只有自己最清楚,孔子提出仁目的是要维护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这种秩序的,孔子是主张通过追求仁名来维护统治阶级地位的,他认为,只有仁才是维护君主统治维护社会安定的最佳手段。他主张通过仁来积极进取,君主积极进取,就能统治更多的人民,个人积极进取就能取得高位。仁就是通过主动给予来取得对方信任,进而实现统治和控制的目的,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中,造反者也都会高举仁义之师的大旗,所以仁更多的是成为一种政治口号。
老子讲“慈故能勇”,没有私心的给与就不会恐惧就能够保持原始本真的淳朴之心,心灵就不会压抑,身心就都处于自由自然的状态;反之,不慈故不勇,有私心有目的的行为,掺杂个人意志的行为,甚至包括掺杂个人意志的爱的行为都是恐惧的,不自然的,都会使自己的心灵受到扭曲,处于不自由的状态。所以克制自我的仁就是老子所讲的不勇的状态,虽然孔子也讲“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但老子讲的勇是真,而孔子讲的勇只是直,至于直人能否成为真人则是因人而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