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二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福建永安366000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青少年焦虑障碍的影响。方法:以永安市区2所中学学生及心理门诊来访者为抽样对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量表,对2893名中学生进行测查。选取104例焦虑障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104例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2例,两组的病程、性别、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包括饮食、疾病相关知识、积极加强锻炼、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供心理支持等。干预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治疗干预(CBT)。结果:行为干预后,SAS和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干预组经认知行为干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能够降低青少年焦虑障碍,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实施与推广。应及时进行干预措施,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焦虑障碍;认知行为;干预治疗;青少年
青少年是一个生理和心理都处于高度发展且不完善的群体,其心理较为敏感、脆弱,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焦虑情绪导致焦虑障碍。焦虑不仅影响情绪,也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青少年阶段是焦虑障碍产生、发展和干预的关键时期,一些学生因焦虑出现各种躯体不适,症状顽固而反复,频繁求医难以根治,造成经济、精神负担,耽误学业和前途。认知行为干预可纠正焦虑青少年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同时结合行为训练,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认知行为,改善不良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学习质量[1]。本文通过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干预治疗做初步探讨,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焦虑障碍,减少社会负担,促进健康成长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4年9月以永安市区2所中学学生及心理门诊来访者为抽样对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量表,对2893名中学生进行测查。选取104例焦虑障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104例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2例,干预组男25例,女27例,年龄(17.8±1.4)岁;对照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17.5±1.3)岁,两组的病程、性别、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被试的均衡性较好。纳入标准:凡焦虑自评得分≥7分,在确诊有焦虑障碍的学生中自愿入干预组,在排除焦虑障碍的学生中随机选52人作为干预组,采用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对干预组进行干预。干预前向学生说明研究目的及方法,取得其同意后并积极配合参加干预活动。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量表评估两组干预效果。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两组均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包括饮食、疾病相关知识、积极加强锻炼、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供心理支持等。干预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采用CBT,由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研究者实施。干预方案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框架[2],干预时间为6周,每周1次,每次60分钟。
1.2.2干预组在上述对照组基础上再接受认知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即由专门心理治疗师干预患者的认知行为,依据监护人提供的资料以及患者本人所表现出的信息来评估患者的人际环境、人格体征、症状,并制定相应的日程设置及治疗计划;青少年焦虑患者多表现出缺乏愉悦感、自信心,同时还缺乏较强的社会竞争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应重点对其进行社交技巧训练、解决问题训练、认知疗法和心理教育等治疗;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确保患者与医护人员的良好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据此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针对性心理疗法:根据患者的行为和心理特点,了解其与行为不适的关系,并运用正确方法矫正患者的消极思想,以改善临床症状。
1.2.3干预具体实施步骤根据贝克1985年提出的五种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对焦虑障碍学生的干预重点放在减轻或消除那些功能失调的认知活动。我们课题组不仅鼓励学生对导致焦虑障碍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以及情感、动机等因素进行自我监察,还积极帮助学生建立适应性的功能。
1.2.3.1识别自动思维针对多数学生不能意识到引发心理障碍的思维方式是自动出现的,因此在干预过程中,主要采用提问、自我演示或模仿等方法,帮助学生学发现和识别这些自动化的思维过程。
1.2.3.2识别认知性错误认知性错误是学生在概念和抽象上常犯的错误,积极帮助学生摈弃一些非理性思维,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判断、推理得出的正确结论。
1.2.3.3真实性检验这是认知疗法的核心。真实性检验就是将学生的自动思维和错误观念作为一种假设,鼓励他们在严格设计的行为模式或情境中对假设进行检验,使之认识到原有观念中不符合实际的地方,并自觉纠正,
1.2.3.4去中心化很多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他人的评价,容易感到自己的脆弱和焦虑。去中心化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并非被人注意的中心,他自然会认识到自己以往观念中不合理的成分。
1.2.3.5抑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无论抑郁或焦虑情绪常常有一个开始、高峰和消退的过程,而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让接受干预的学生体验这种情绪涨落变化,并相信可以通过自我监控,掌握不良情绪的波动,从而增强改变的决心。
1.3心理测查工具
1.3.1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自我评定现在或过去一周的焦虑程度。该量表由Zung于1971年编制,用于评估有焦虑症状个体的主观感受,共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各条目的得分之和等于总分,总分越高,说明焦虑症状越严重。
1.3.2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量表,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编制的量表,本量表共100道题,适用于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测查。由一个效度量表与八个内容分量表构成,分别测查学生常出现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共八个方面。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两组学生的SAS、心理健康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干预后,干预组的上述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2.2干预前后主观不适度评估结果CBT干预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
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主观感受显著改善,负性情绪体验减轻,心情愉悦了很多,人际关系改善,学习状态明显好转,自信心提高,对将来抱有信心,参加社交活动明显增多,恐惧心理及回避程度明显下降。
3讨论
青少年作为一个生理和心理都处于高速发育之中的特殊群体,其心理较为敏感而脆弱,更容易受到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极易产生不合理的情绪和认知行为,从而造成焦虑障碍。通过进行CBT干预后,SAS各因子得分均有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BT通过帮助青少年矫正不良认知,使他们的焦虑情绪障碍得到改善或消除,学生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主观感受得到显著改善,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能力得到提高,心情愉悦了很多,人际关系、学习状态明显好转,自信心提高,对将来抱有信心,参加社交活动明显增多,恐惧心理及回避程度明显下降,表明CBT干预方法对消除青少年焦虑障碍有效,值得实施与推广,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扬,刘文敬,程文红.门诊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3个月随访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4,24(2):94-96
[2]刘文敬,程文红,师典红.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认知行为治疗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