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喀左蒙高中122399
一、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专业成长很大程度上受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的心态和作为。教师是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者,要根据教学实际开展教学研究,“自觉、自主”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具体表现为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与能力。我们的教师要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自觉地对过去、现在的状态进行反思,对未来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与程度做出规划,并能自主自觉地遵循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途径,努力实践,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只有充分激发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使教师的成长由自发转向自觉,由个别转向群体。可以说优秀教师都是在工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必须抱着积极主动的心态,寻找一切有用的教育资源,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书籍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当一个教师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非常渴望获得它们的时候,就不会放弃任何—个可能通向成功的机会,就会利用、发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自觉学习,关注校内外的先进经验,举一反三,注意积累自己的实践历程并加以理论上的反思和提升。可以说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是成长的最关键因素。
二、培训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
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以及较强的组织能力。我们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专业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自己的专业成长融为一体,提高自身修养。利用每次业务学习时间向广大教师学习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珍惜教育专家或名师来学校讲座的机会。我们将不断地加强研修,把理论学习内化为自觉行动。
三、集体备课发挥团队的优势
集体备课做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酌情加减、课后反思”的原则。
1.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周固定时间集体备课。
2.备课组每人主备一至两个单元,就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的备课。
3.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教案。
4.在集中备课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形成习惯。
四、集体评课引领校本培训
授课、说课、听课、评课是学校反思性教研的常规工作,集体评课也是学校的日常教研工作。在集体评课的教研定位上,是与校本培训接轨的。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有意义的引领式培训。以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教学范例为载体,通过对课例的点评和分析,共同提炼出老师们平日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再合作设计突破的方案,并从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提升教研质量。集体评课应达到以下目标:其一,评出方向。其二,评出进步。其三,评出团结。
五、积极听课创建更广泛的交流平台
每位老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每节课的训练侧重点也不同,每一节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精心设计的,不同的班、不同的特点,对老师的组织教学、教学机制是一次极好的训练和考验,提升了老师针对不同的学情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在听课中,体会到了不同班级的学生思维、学习习惯、语言素养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发现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忽视的问题,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完成教学后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思和修正;以“旁观者”的身份更能发现教师在本班教学中的不足与欠缺。通过听课,听课教师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班,而是一个年级、一个整体,从学生、教师的方方面面做了一次很好的横向比较,发现的不再是个别的、特殊的现象,而是全面、普遍的现象。从而,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团队共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六、引导教师树立自我发展意识,使教师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
学校要求教师人人建立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在发展计划中详细安排自己一年的自主学习任务,自主学习有方向、有目标。学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学教育教学常规;学教育教学理论;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以动促训练;加强听课学习。
七、重视工作指导,提高实践技能
学校领导听随堂课。学校将课堂教学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根据每个老师的具体情况,学校开展了“不定时,不定人,不定科”的随堂听课活动;实施青蓝子工程。在了解各个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与需要的情况下,帮助制定有很强针对性的发展目标,并组织新教师、青年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等结成对子,要求师傅从基本功、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三个方面进行结对子培训;引导课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桥梁,只有树立主动的反思意识,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我,找准自己教学中的症结,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健全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针对教学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和研训,构建教研训一体机制。关心每位教师发展,指导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培育学科骨干,完善教师梯队建设。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情操、掌握扎实学识、秉持仁爱之心,不断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