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五苓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心衰患者的价值研究

/ 2

补中益气五苓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心衰患者的价值研究

陈刚梁敏梁程

广元市第四人民医院四川广元628001

【摘要】目的:分析补中益气五苓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心衰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4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7例)与观察组(n=47例),分别采取常规西药、常规西药联合补中益气五苓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6MWT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心衰患者采取补中益气五苓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补中益气五苓汤;常规西药;慢性心衰

黄峻[1]学者在调查我国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发现,我国每年心衰发病率增加2%-3%,若患者年龄每增加10岁,心衰发病风险性增加1倍以上。目前对慢性心衰治疗,单纯西医治疗,效果欠佳;中医药对慢性心衰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就对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94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补中益气五苓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对其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94例慢性心衰患者,与《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2]诊断标准相符;排除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及哺乳期女性及妊娠期女性;患者知情研究,自愿签署同意书;本研究符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男31例,女16例;年龄40-74岁,平均(61.82±3.72)岁;病程1-15年,平均(6.24±1.86)年;观察组47例,男30例,女17例;年龄40-72岁,平均(60.51±4.16)岁;病程1-16年,平均(6.31±1.92)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并不显著(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及时卧床休息,保持病房环境的安静、无菌,去除诱因、预防感染、持续吸氧。根据患者病症,选择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洋地黄、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对照组口服卡维地洛片(海南碧凯药业有限公司,海南碧凯药业有限公司),初始3.125mg/次,每天两次;随后每2周增加一倍剂量,最大剂量在25mg/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补中益气五苓汤治疗,基本方:茯苓、黄芪各60g,猪苓、泽泻、白术各15g,桂枝、柴胡、党参、炙甘草、当归各10g,升麻、陈皮各5g,大腹皮30g,上述药方每日一剂,用水煎煮取药汁3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每次150mL。两组患者连续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

指导患者行6min步行实验(6MWT),按照《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3]行中医症候评分,包括心悸、喘息、呼吸困难、胸痹、水肿等症状,按症状程度分为:无:0分,轻:2分;中:4分;重6分;分值越高,中医症候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次研究相关数据。对计量资料的检验,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6MWT比较

两组治疗前6MWT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6MWT增加,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MWT比较(m)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是各类心脏病发展到终末期疾病类型,病情呈进行性发展,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祖国中医学方面,慢性心衰属于“心悸”、“胸痹”、“水肿”等范畴,该病位于心,并涉及脾、肺、肾等多个器官,机体血滞水停、气虚阳微,血瘀水饮、阳虚气虚、气虚水湿内停致该病发生。故中医治疗慢性心衰时,应补中益气、利水化湿。

补中益气五苓汤是由张永杰教授总结的经典药方,由五苓散、补中益气汤及大腹皮组成。其中五苓散具利水化湿、补气健脾之功效;方中泽泻利水渗湿,清热化浊;茯苓、猪苓利水渗湿;白术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强脾胃;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补中益气汤可健脾、补气,具升中气,恢复中焦之升降功能;方中黄芪补气固表;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柴胡和解表里,疏肝升阳;当归补血和血;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升麻清热解毒。联合大腹皮,具行气宽中,行水消肿作用。诸药合奏温阳利水、助阳化气、补中益气的功效。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6MWT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对慢性心衰患者常规西药治疗时,联合补中益气五苓汤,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具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补中益气五苓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心衰患者,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峻.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治策略[J].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2015,3(2):2-3.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3-10.

[3]沈绍功,王承德,闫希军.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M].北京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