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尿激酶行早期溶栓治疗,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明确诊断,符合溶栓适应症的采取溶栓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治疗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提高,据研究报道每年有1/3的死亡病例来自于心血管疾病[1-2]。AMI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存质量,及时明确诊断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2例,均符合WHO制定的AMI的诊断标准,均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46-76岁,平均64.5岁;梗死部位:前间壁、广泛前壁、下壁、前壁;溶栓至发病时间≤6h的患者42例,溶栓至发病时间6~12h患者2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梗死部位、溶栓至发病时间、合并症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①胸痛:经含硝酸甘油后心电图证实缺血性胸痛持续30min未见缓解。②心电图动态演变:胸前导联≥0.2mv,ST两个或更多导联抬高,肢体导联≥0.1mv。③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在心肌坏死时均有动态改变。④急性ST段抬高心梗的诊断标准[3]:最好为肌钙蛋白的心脏标志物有增高表现或增高后有降低情况发生,其中至少1次数据超过正常上线,即参考值上限的99百分位,并具备下列心肌缺血证据的至少1项:①心电图有新的心肌缺血变化出现。②心肌缺血临床症状。③影像学证据有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或新的心肌活力丧失出现。④心电图有病理性Q波出现。
1.3治疗方法⑴对照组常规治疗,绝对卧床休息、止痛、心电连续监测、吸氧、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肠溶阿司匹林抗栓、受体阻滞剂、β-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对症治疗;⑵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给予300mg肠溶阿司匹林嚼服,后150mg/d口服,3d后减致75mg/d口服,同时采用150万U尿激酶经10ml生理盐水溶解后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滴,0.5h内完成。溶栓治疗后12h应用5000U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后1次/12h注射,行5-7d连用。观察组在溶栓前后对凝血四项和血常规进行检查,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因子Ⅱ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G)、凝血时间(TT)。以凝血酶原时间在用药后为正常值11-15s的1.5-3倍,凝血时间延长至15-20s,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至1.10G/L为宜,在治疗期间有出血倾向或超过以上指标正常范围者,需停止应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抗凝药物及溶栓治疗。对患者常规行18导联心电图检查,心肌酶检查,溶栓治疗后24h后每隔2h行1次检查,后每天行1次复查,并行心电图复查及心电监护。就溶栓再通、心律、心率、ST-T变化进行观察。
1.4疗效判断标准缓解: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动脉血气分析恢复正常;部分缓解: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减轻,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下降;无变化: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无变化[4]。
1.5冠脉再通判断标准①患者胸痛发作频率、程度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前明显缓解[5];②溶栓后心电图显示原有缺血导联ST段明显改善;③开始溶栓后120min内心电监护示短暂的再灌注心律失常;④溶栓结束后患者心肌酶及肌钙蛋白监测结果峰值提前。以上4项中具备除①③组合外任意2项或2项以上判定为再通。
2结果
⑴观察组疗效:缓解22例、部分缓解6例、无变化2例、死亡1例。对照组疗效:缓解10例、部分缓解13例、无变化5例、死亡3例。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观察组溶栓再通24例,对照组再通11例,观察组溶栓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堵塞,引起心肌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细胞缺血、坏死的一种疾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心动脉血栓形成后堵塞冠状动脉管腔而造成心肌缺血坏死。常规的治疗方法是立即吸氧、止痛,心电监护,并应用药物对症治疗,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但无法根治本病,容易发生再梗死和并发症,预后较差[6]。溶栓治疗在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优越性明显。其操作方法简单,无需使用特殊设备,且费用相对低廉,能有效减少梗死的面积,挽救濒死的心肌,改善预后[7]。在发病6h内,心肌坏死的范围是不固定的,若尽早溶栓,能挽救一部分受损的心肌,通常在发病1~2h内使用溶栓治疗效果较好,使用时间越晚,疗效越差。
STEMI时,不论选用何种溶栓剂,也不论性别、糖尿病、血压、心率或既往心肌梗死病史,获益大小主要取决于治疗时间和达到的TIMI血流。在发病3小时内行溶栓治疗梗死相关血管的开通率增高,病死率明显降低,其临床疗效与直接PCI相当。发病3~12小时内行溶栓治疗,其疗效不如直接PCI,但仍能获益。发病12~24小时内,如果仍有持续或间断的缺血症状和持续ST段抬高,溶栓治疗仍有效。溶栓的生存获益可维持长达5年。左束支传导阻滞、大面积梗死(前壁心肌梗死、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患者,溶栓获益最大。下列情况首选溶栓:①不具备24小时急诊PCI治疗条件、不具备迅速转运条件、无溶栓禁忌证的STEMI患者;②具备24小时急诊PCI治疗条件,患者就诊早(发病≤3小时),而且不能及时进行导管治疗;③具备24小时急诊PCI治疗条件,但D2B时间与就诊至溶栓开始(D2N)时间相差>60分钟且D2B时间>90分钟;④对再梗死患者,如果不能立即(症状发作后60分钟内)进行血管造影和PCI,则给予溶栓治疗。必须注意溶栓治疗禁忌证,有出血倾向者,如严重肝肾疾病、恶液质、终末期肿瘤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人群的出血性卒中发病率高,因此≥75岁患者应首选PCI,选择溶栓治疗时应非常慎重,并酌情考虑减量。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及时明确诊断,并采取有效措施溶栓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提高血管再通率,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黄莉.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3):37-38.
[2]吕云,高彦.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临床对比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1):1197-1198.
[3]陈灏珠.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3.
[4]刘书利.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56例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6:61-62.
[5]王建军,李志民,方洁.急诊应用瑞替普酶尿激酶对心肌梗死溶栓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5):455-457.
[6]田洪永.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2013,03:32-33.
[7]温燕.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和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2):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