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媛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南京211168
中图分类号:J2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85(2009)12-0000-01
作为绘画的一种,中国传统壁画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在种类上,传统壁画主要有现实生活题材、英雄人物和历史故事、宗教神像和宗教故事以及日月山川等自然景象如此等等。此外,在清代,许多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也成为壁画的一个重要内容,可谓种类繁多,不一而足。当然,壁画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题材内容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演变而有其差异和侧重。在这种种不同的题材背后,则往往反映着一个时代的信仰、人文追求,以及艺术和政权的关系等等。
现实生活一直是传统壁画的一个重要题材来源。在最早出现的原始时代的岩石壁画中,就以狩猎、放牧、种植、家畜、屋舍、舞蹈,以及巫术、祭祀、图腾、战争等为其主要内容。在作为壁画重要形式之一的墓葬壁画中,也存在大量的表现墓主人生前生活的车马仪仗、宴乐、建筑及墓主人的肖像等内容。这些壁画不仅反映着人们的现实生活活动,也反映着人们对富足生活的向往,表达着人们对死后世界的美好希望。
现实生活题材之外,英雄人物、历史故事构成了传统壁画的又一重要题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壁画内容就出现了像尧、舜、桀、纣等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有关故事。西汉宣帝时更是在麒麟阁绘制了11位功臣的肖像壁画,开了后世绘制功臣图的先河。就其文化内涵而言,这些人物形象和故事往往承载着教化民众、宣扬人伦,以及标榜吏治“清明”的宣教作用。因此之故,祥瑞图像及标榜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成为当时画家的普遍创作题材。在西汉的武帝、昭帝、宣帝时期,绘画更成为褒奖功臣的有效方式,其中又尤以宫殿壁画建树非凡。
当然,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壁画题材也各有所不同。在汉代时的北方地区以及西北地区,壁画内容更偏重于对世俗生活和女性形象的描绘,以及当地的现实生活,像游牧生活和草原风光等。而儒家题材的劝善故事和祥瑞图像在这里则很少出现。
随着西汉末年佛教的传入,宗教形象和故事就成为传统壁画的一个重要题材。东汉明帝派使赴西域求来佛法后,在新建的白马寺绘制了《千乘万骑群象绕塔图》,这是中国佛教寺院壁画的肇始。到隋唐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原的传播和发展,宗教题材的壁画更加广泛,无论是人物造型、风格技巧,以及设色敷彩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唐代是中国壁画艺术大发展的历史时期,佛寺壁画是其极为发达的一个类型。从形式上看,唐代佛寺壁画可大分为二:其一为绘于具有中国民族传统建筑上的寺院壁画,一般说来,它的作品主要分布于寺院之殿、堂、廊、庑及山门等壁上;其二为绘于具有印度、西域地区特点的石窟寺壁上,由于建筑样式的差异,它的作品主要分布于窟之四壁及窟顶上。唐代佛教寺院壁画,又尤以敦煌莫高窟为其代表之作。其中除了大量的像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维摩诘经变等经变画之外,还有说法图、佛教史迹图画、供养人像等等。到元代,统治者对宗教采取利用保护的政策,喇嘛教、道教等都受到高度尊崇,寺观规模不断扩大,所以相关内容的壁画也显示出相当的规模。传说中的道教神仙吕洞宾的故事等成为流布甚广的壁画题材,如在芮城永乐宫的三清殿壁上,即绘有《朝元图》,描绘的神像达280多个。可以说,宗教题材的壁画是中国传统壁画中非常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页,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直到近代以来,宗教题材壁画才随着宗教的式微而逐渐淡出。
在如上题材之外,对有关现实重大事件以及民间小说和文学名著的描绘,是清代以来壁画题材上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其代表作品像西藏布达拉宫灵塔殿东的集会大殿内的《五世达赖见顺治图》,记载了五世达赖率领3000人的使团进京朝见顺治的史实;山西定襄关帝庙壁画,取材于民间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北京故宫长春宫回廊上的《红楼梦》壁画,则描绘了这部千古名作里的部分情节。可以说,这种新题材的出现,不仅是壁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也同样表现了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些变革。
相对于传统壁画,现代壁画的内容更为丰富,范围更为宽广。除了表现历史人物和故事、宗教神话传说等传统题材范围以外,又出现了反映民族风情、山河壮丽、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等新的题材,像《丝路风情》、《山河颂》、《东方文明》、《科学的春天》等等。这些传统壁画所没有的题材,正说明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可以说,作为公众的艺术,壁画的生命力即在于它的时代性,它也理应成为时代的强音。现代壁画无论在工艺、材质的运用,还是文化内涵和工艺种类上都大大超出了传统壁画,在诸多方面都呈现着百花竞艳的态势。但也有一部分的现代壁画作品,单纯地追求构图、造型上的装饰、变形,在装饰手法上大下功夫,结果忽视了对主题内容、人文内涵的表现。其装饰效果固然鲜明,但却远离人们生活的现实和时代的现实,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现代壁画固然需要新鲜活泼的新形式和新语言,但我们也需要解决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传统壁画题材和风格中去吸取一切有益的营养。因为,不论愿意与否,承认与否,传统,永远是我们得以存在的根基。
作者简介:刘媛媛,女,山东烟台人,2002~2005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画论及创作,现任教于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