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

韩荣晶刘莉

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154101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后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12年2月-2014年12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经抽签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n=49)、试验组(n=49)。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对两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1.43%)显著低于试验组(90.20%),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8%)显著低于对照组(28.5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中,加用胺碘酮药物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可有效控制患者心率失常等不良症状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病等均可引起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患者可出现运动耐力下降、体液潴留等症状,还可出现心功能不全、心脏扩大等[1]。心力衰竭患者较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且往往与室性心律失常同时发生,疾病的发展速度较快,可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本文通过研究冠心病慢性心衰室性心律失常的正确治疗方法,以期为今后临床治疗类似患者提供有效借鉴,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8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经抽签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n=49)、试验组(n=49)。对照组中男32例、女17例,年龄46~85岁,平均(61.3±2.6)岁;病程6~13个月,平均(10.6±2.4)个月。试验组中男34例、女15例,年龄46~87岁,平均(62.4±2.8)岁,病程0.5~2年,平均(11.5±2.7)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排除因各种原因(肺部及肝脏疾病、原发性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所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患者,排除肾脏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缓(严重)、病窦综合征患者,排除因非冠心病所致心律失常者(如电解质紊乱、药物等引发因素)。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提供12导联心电图检查(1次/d),监测心电图所反映的心率、ST-T等变化情况,严格控制日常钠盐摄入量,给予低流量吸氧缓解机体缺氧状态,口服洋地黄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静脉注射门冬氨酸钾镁(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1980),注射时加入5%葡萄糖250~500ml,滴注1~2次/d,1~2瓶/次。

1.2.2试验组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93254)药物治疗,胺碘酮稀释后缓慢推注,推注150~300mg/次,推注时间10~15min。以1mg/min的速度泵入胺碘酮,泵入6h后降至0.5mg/min,2~3d后改为口服。

1.3疗效评定标准及观察指标

将患者的临床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显效:经心电图显示较治疗前室性期前收缩减少幅度不小于90%、各项临床表现(如气促、胸闷、心悸等)基本消失;有效:较治疗前室性期前收缩减少幅度50%~89%、各项临床表现均有所缓解;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发生改变甚至加重。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观察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是否发生恶心、呕吐、腹泻、视物模糊、下腹痛等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1.43%,显著低于试验组的90.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5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中老年人由于自身脏器发生病变,可逐渐转变成为心力衰竭疾病,常并发心律失常,严重的还可引起死亡等[3]。有研究显示,40%~50%心力衰竭患者因心律失常导致死亡。关于冠心病并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易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目前来看主要是:(1)心肌缺损所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包括显著加重的心肌缺血状态、激活机体神经内分泌、重塑心肌结构、紊乱的内环境(电解质)等。(2)心脏结构的重塑。心脏超负荷运行时会引起心肌肥厚,引起心室重构的不可逆转改变。两方面原因共同导致心肌细胞间导电连接的改变、心脏自律细胞的自律性改变、心肌细胞缺血、缺氧而供能不足等,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出现心室期前收缩或短阵室速等表现。此外,室性心律失常还可将患者机体内心脏搏血功能降低,使其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增加。李淑珍等[4]研究显示,根据动态心电图检查情况,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80%均存在心室期前收缩频发,48%左右存在短暂室性心动过速,提示临床治疗此类患者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若发生异常应立即给予抢救。党明义等[5]的研究显示,心功能越差,患者的冠心病慢性心衰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更高。常规治疗疾病时,药物可对不同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负性肌力、促心律失常等不良后果,提示药物治疗仍具有一定局限性。

胺碘酮属于临床常用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种α、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特点。研究表明,胺碘酮给药后可对心房、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情况进行有效抑制,从而使传导速度、窦房结自律性得到降低,同时还可以延长心室肌传导、心肌组织动作电位,改善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6-7]。本组研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试验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胺碘酮药物,研究可以看出,试验组治疗有效率(90.20%)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8%)显著低于对照组(28.56%),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研究中的治疗有效率同邵剑明等[8]的研究结果吻合。因此,临床对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时可提供常规治疗联合胺碘酮的综合性治疗方法,可有效提高其临床疗效。但需注意的是,虽然胺碘酮已被认可为临床用于心律失常治疗的首选药物,但胺碘酮具有较强的脂溶性,且半衰期长,长疗程使用会在脂肪组织以及血液灌注大的脏器如心、肝肾、胰腺、骨髓、肾上腺等产生蓄积,引发甚至加重心律失常反应。对老年患者而言,由于其肝肾功能普遍退化,机体免疫力差,长期服用胺碘酮可能极易并发肺炎、甲状腺功能低下以及肺部疾病等,从而影响预后,甚至危及生命健康。笔者认为,鉴于患者个体差异性大,且发病人群以老年患者居多,对长期使用胺碘酮治疗的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来说,口服给药或是比较谨慎的做法,以确保平稳地血药浓度来维持药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临床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提供治疗时,可给予常规治疗联合胺碘酮的治疗方法,可在有效提高其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获得满意用药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常喜,杨爱丽.心衰汤治疗合并心律失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1):5259-5260.

[2]崔英凯,曹雪滨,马永娜,等.稳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4):492-493.

[3]韩延辉.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90例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4):4911-4912.

[4]李淑珍,张淑清.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衰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5(4):668.

[5]党明义,岳强.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1):59-60.

[6]韩延辉.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90例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4):4911-4912.

[7]孙璟,黄红漫.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z1):238-240.

[8]邵剑明,徐敏敏,陶谦民.胺碘酮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探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6):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