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贵(桂平市西山镇二中广西桂平537200)
【摘要】据教材创设好问题情境(探究)是内因,用适当的方法教学、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外因;通过几个例子说明创设情境以及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两大成因。
【关键词】创设情境;师生关系;学习氛围;概率;实数分类
数学课上得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很多,本文所谓两大成因指教材中的第一个步骤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探究),以及在教学中创新的师生关系。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而要上成功一节数学课不仅要吃透教材、开好头,还要懂用适当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师生共同学习的氛围;也就是内因、外因要相辅相成才是成功的基础。数学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形成“学习共同体”的主体。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已对新课标中上好数学课的认识与体会。
1.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营造课堂氛围
用类比法、简单实验法、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在教学中,如果能将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做类比,或动手做一些有条件做的小实验,更能调动学生群体的参与程度;达到从玩中学和我想学的境界,我们的开始算成功了,学生也最乐于接受。例如:学习“黄金分割“时,学生记得比例线段之比为0.618,教师可引导想象在生活、工作中可用或常见的事例,如你知道什么气温下人的感觉最舒适吗?怎样的身材是最优美匀称的?装修设计、视觉设置、优选法、黄金矩形的长宽比例设计等;举例后学生兴趣高涨,通过用书本枯燥的理论与生活事例类比,课堂氛围就不同了。再如:学习“概率”一章。要求老师和学生动手的实验很多,在“抛掷硬币”的课堂上,我准备了充足的硬币(三人一组),让每一组都抛够50次,再填书本的表格,画折线图。通过编拟游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将零散的知识面点串连成链,更重要的是他们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促进了思维的灵活性。在“摸彩球”的课堂上,准备了八袋彩球(每袋中白色2个、黄色3个、红色4个)让每个每个同学都摸一只或两只球,然后算出所求的概率。整个过程师生互动频繁、充满乐趣,教和学都轻松了。在信息技术、远程教学盛行的今天,初中教师应该多利用课件讲课,有些内容用课件讲比没课件讲好得多;再有直观演示是一座桥梁,它能沟通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图形与变换”、“统计图表”等章节,其中“正六面体平面展开图”用课件很容易显示出十二种不同的剪法,如果师生在课堂上动动手剪,一节课都不够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在黑板上画图讲,学生看不到运动过程,设计好课件很容易观察出来了,教师一边讲六种位置图的变化过程,学生一边思考着如何用数量关系表达,从提出问题到解答问题,学生都能在轻松、自主探索中完成;不用课件有些图形变化讲不清,学生想象不到,有了信息技术课堂效果达到了。
2.再激活环境旧知生成新知
教师通过多提问、多引导、分层次的步步推进教学,把课堂活动推向高潮;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获的知识与经验,在此基础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那么课堂更充满创新活力。例如,在学习“实数的分类”时,可这样引导:老师:我们已学过了有理数,你还记得有理数是怎样分类的吗?请画出知识结构图。(两同学上黑板作,其它同学在草稿上完成。)
老师:请说出这两种分类有什么区别?
学生:第一种结构图把有理数分为三部份,第二种结构图把有理数分为两部份。
老师:你能用类似有理数的分类,将实数进行分类吗?(可以由学习小组讨论,老师参加小组活动)
由于学生有了旧知的经验,很快就得到以下两种分类:(见结构图1、2)
这个过程中,首先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在这基础上生成了新的知识;整个过程充满合作、和谐的关系。继续有老师出示问题:①л(圆周率)是什么数?3л呢?②0.010010001与0.10010001……呢?通过这样不断地解决问题,激活了同学们的思维,生成强烈的探究欲望,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使教学内容在融洽的环境中完成。
3.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教学的重点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传统教学强调“三为主”教学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为主线),是以老师“讲”为中心的,忽略了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会渐渐丧失。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中,课堂不再单纯是老师居高临下地唱独角戏,而是师生不断地交换意见、合作探讨等形式下,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活动过程。在师生配合,逐步深入完成教学内容,我有下面这个例子:在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探究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通过这样的对话来设计问题情境:先让学生解一个二次项系数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给学生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所解的这个一元二次方程,它的系数与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想不到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思维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思考着,老师进而再让学生解一个二次项系数不要1的一元二次方程,并观察找出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第二个高潮。由于这两外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表现形式不一样的,于是老师给学生提出第三个问题,能不能把这两个方程的结论统一起来联想呢?这就使学生的思维积极进入第三个高潮。老师边问边走到学生中去观察,引导学生大胆写,及时发现有结果或有类似结果的同学,给以公布。通过师生分析、比较、归纳这几种结果的关系的共同规律性,从而引导出结论。如果教师的言语、行为没有亲和力,那会吃力不讨好,没法完成任务。
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使教与学达到既定目标,而且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提高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成功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