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军宋佩王瑗(陕西渭南市中医院输血科陕西渭南714000)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183-02
【摘要】目的制备两种能长期使用的比较稳定的HCV弱阳性质控血清。方法用HCV试剂盒中剩余的阳性血清及患者HCV抗体阳性血清分别与健康人血清进行倍比稀释选s/co质2-3之间的稀释度制备室内质控。结果两种自制的质控血清有很好的稳定性、精密度。结论两种自制质控能作为日常HCV检测中的质控血清。
【关键词】HCV质控血清稳定性精确性
检测HCV抗体是输血前检测项目之一,目前各实验室常用的方法是ELCSA法。实际工作中,为了保证检测质量,实现试剂的高特异性和高敏感度,提高检测结果的重复性,消除和减少随机误差,必须在检测过程中加入适当的外部对照室内质控品,我们用两种方法自制了HCV弱阳性外部对照质控血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与仪器
HCV诊断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MK-3酶标比色仪为上海雷勃产品。
1.2方法
1.2.1两种HCV弱阳性外部对照质控血清的制备方法
1.2.1.1方法一:收集无污染、溶血、黄疸、脂血的新鲜HCV抗体阳性血清10份和HCV抗体阴性健康人血清足量,56℃灭活30分钟,3000r/min离心15min,去除纤维蛋白沉淀物后备用。
用HCV抗体阴性健康人血清数份对少量HCV抗体阳性混合血清进行倍比稀释并对不同稀释血清进行双份平行检测,选取S/CO值为2-3稀释度为最适稀释度。
1.2.1.2方法二:收集HCV抗体阴性健康人血清足量,3000r/min离心15min,去除纤维蛋白沉淀物后备用。
取HCV诊断试剂盒中的阳性对照血清数份混匀,用HCV抗体阴性健康人血清对HCV诊断试剂盒中的数份混匀后的阳性对照血清进行倍比稀释并对不同稀释血清进行双份平行检测,选取S/CO值为2-3的稀释度为最适稀释度。
1.2.2两种方法自制的HCV弱阳性外部对照质控血清配制量为半年用量,按需求量进行分装,分装量为3-5d用量,-20℃保存。
1.2.3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对制备好的质控血清进行20次重复测定,求其均值(-X),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CV%),作为绘制质控图的初始数据。
2结果
2.1对不同稀释度血清进行检测后发现其S值有良好的浓度梯度。在1:4000~1:8000稀释度范围内,S/CO值在1.83~3.35范围内,根据情况选定1:7000作为最适稀释度。
2.2稀释完成后,对其各进行20次重复测定。
方法一:其S/CO值为2.28~2.76,均值(-X+S)为2.57±0.21,批入CV(%)为8.29。
方法二:其S/CO值为2.24~2.98,均值(-X±S)为2.62±0.23,批内CV(%)为8.59。两种方法自制的质控血清均符合质控需求。
表1方法一自制质控血清6个月数据变化
指标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
x-2.662.792.882.932.952.83
S0.180.220.230.240.250.26
CV6.677.828.058.258.409.22
表2方法二自制质控血清6个月数据变化
指标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
x-2.752.832.892.782.952.92
S0.200.210.240.230.250.26
CV7.087.258.138.168.368.90
2.3两种方法自制质控血清的精密度和稳定性:连续6个月使用自制质控血清绘制质控图,同时比较每个月质控血清的x-,S,CV值,观察其精密度及稳定性,以均数方差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表上的数据可以看出,-20℃保存自制的质控血清,可以保存6个月,完全符合作为常用HCV质控的需求,可用于HCV检测的室内质控使用。
3讨论
HCV检测是输血前必须检测的项目之一,ELISA法是该项目常用的方法,使用外部对照质控血清是为了监控检测的重复性及试剂盒批间或批内差异的实验方法,提高灵敏度和特异性,降低弱阳性标本的漏检率。
配制出适合自己实验室工作使用的弱阳性质控血清,解决了我们无法连续长时间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及试剂盒批间使用效果的问题,更为完整的建立起实验室的质控体系。这两种方法制作简单,经济实用,各实验室可根据工作量配制出合适的量,-20℃分装保存,质控血清的效价稳定,符合免疫学质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S].三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3-19.
[2]王治国.临床检验质量控制质控方法设计和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7-208.
[3]周炳烨.ELISA法检测HIV抗体弱阳性外部对照室内质控血清的制备和保存[J].现代医学检验杂志,2009:24(5):8-9.
[4]邵舜莉.自制HBsAg弱阳性外部对照室内质控血清的应用[J].现代医学检验杂志,2009:24(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