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内经》的生物钟理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3

也谈《内经》的生物钟理论

李红

李红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湛江524001)

【摘要】《内经》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提出了天人相应的观点,认为人体生理、病理都深受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一观点蕴含了现代的生物钟理论,为中医时间医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黄帝内经》生物钟日钟月钟年钟甲子钟

【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8-0108-02

生物钟概念是上世纪40年代才由欧美学者提出来的,其后逐渐发展为时间生物学(Chronbiology)。据其观点,生物体普遍具有“知道”和“预知”时间的测时功能,进而按时间(年、月、周、日、时、分、秒等)来进行它们的节律性活动,其最重要的生理意义在于使机体能更好地、前瞻性地适应外环境变化,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正常有序地进行。将生物钟理论引入医学领域,就称之为时间医学。

人类在这种长期的适应过程中,不但认识到外界环境变化对人的影响,并逐步总结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律性。这就是《内经》时间医学理论形成的基础。人一旦认识到自然对人的影响规律,就会主动地调整机体去顺应自然。“顺应”与“适应”的区别在于“顺应”具有理性认识,而“适应”只是一种本能反应。这也许就是人类能长存于自然界而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的缘故之一。

纵观《内经》一书中关于天人相应的理论,可看出其中确实蕴含着丰富的生物钟理论。如《灵枢·岁露篇》中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其中包含了对人体生物振荡的初步认识。可以说,《内经》的生物钟理论为中医时间医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下面具体谈谈《内经》所蕴含的生物钟理论知识:

1.日钟:是人体对日节律的一种适应性反映。

1.1人体阴阳之气消长、交替的日节律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这段话说的是自然界一日间的阴阳盛衰变化,而人体日节律在生理方面的反映,则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在现代生理学中,认为神经系统中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是昼夜交替兴奋的,正好印证了《内经》的阴阳消长学说。

人体的生理指标,如体温、血压、脉搏;人的体力、情绪、智力;体内的信号,如脑电波、心电波、经络电位、体电磁场的变化,等等,都会随着昼夜变化作周期性变化。[1]

1.2五脏主时的日节律

生理方面:《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日中人气长……夕则人气始衰……夜半人气入藏。”说的是昼夜具有与一年四时变化相类似的阴阳消长节律,而对应的五脏也就各有脏气偏旺的时区。譬如,肝主春,则旺于朝;心主夏,则旺于日中;肺主秋,则旺于日入;肾主冬,则旺于夜半。也就是说,在一日的阴阳消长变化中,不同系统的生理功能,在昼夜中有其各自不同的活动峰期。

病理方面:五脏疾病的病理发展、转归,也和五脏主时的节律密切相关。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对五脏病昼夜变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得了一些与传统认识基本相符的结果。比如,与“心病”有密切关系的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栓塞、脑血管痉挛及脉管炎疼痛等病症的发作和加重高峰都在夜间,符合心病夜半甚的规律2;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的头晕、项强、手足麻木等症状在16:00至20:00间严重,与肝病下哺甚相符。[3]

2.月钟:是人体气血对月节律的反映。其原理是由于月球的引力随着月相的变化发生周期性变动,因而形成了月节律,并对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体)产生影响

《内经》注意到了月球对地球的引潮现象,并据此推想人体也可能受到影响,使人体气血如同海水一般随月相盈亏发生潮汐般的消长。《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血气虚,……”《素问·八正神明论》的论述更具体:“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说的是月盈月缺引起潮汐涨落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在治疗方面,《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姑且不论这种治法是否合理,究其立意,是源出于“月——人相关”的。

妇女月经更能说明人体存在着“月钟”。《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已明确认识到月经与月相同步的问题。

德国和奥大利的医生、心理学家在本世纪初研究发现,人体的病症、人的情感及行为波动中,存在着以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以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智力具有33天的周期性变动。并且认为,在人们的一生中都存在这三种周期。[4]

现代“生物潮”概念的提出,从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角度科学地解释了“月人相应”现象。就像引起海洋潮汐变化一样,人体组织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因此月球引力也可能以同样方式作用于人体生物潮,从而使人体机能变化表现出月节律特征,如人的体温、血压、痛阈、性激素分泌等,无不呈现出月人相关的周期性变化。[5]

3.年钟:是人体对天体运动周期导致四季寒暑变化的一种节律性映。主要和太阳周年视运动有关。

3.1四季阴阳之气盛衰节律

《素问·厥论》言“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人体随着季节的变异而适应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譬如,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为了加强散热,周围血管扩张,80%~90%水分经汗腺排出,排尿自然而少;冬季为了防止体温散失,周围血管收缩,汗液排泄减少,60%~80%水分由肾脏排出。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说的是人体的生命活动跟自然界四时变化相似,同样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

3.2.四时阴阳的病理节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阳胜则身热,……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能夏不能冬。”提示自然界的阴阳节律总是随时影响着人体的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飨泄,夏伤于署,秋必痰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说的是四时病证的发生,与机体阴阳的四时变动相关。

现代发病学研究,发现很多疾病的发生都有季节性。如心肌梗塞好发于冬季,中毒性肺炎好发于春季,溃疡病多发于冬春之间,风湿热多见于冬初夏初,小儿夏季热至夏即发。伤寒发于秋,乙脑发于夏,流脑发于冬春,百日咳常见于冬末春初,疟疾多发于夏令前后,脊髓灰质炎好发于夏季,等等。[6]

3.3.五脏主季节律

人体五脏与五行相应,具有五行的属性,与五时相合。五脏主持不同的季节,如《素问·六节脏象论》:“心者……通于夏气。肺者……通于秋气。肾者……通于冬气。肝者……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通于土气”。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说:“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指出人、四时、五行是相应的。五行的更贵更贱,是指五行休王的变动。谓根据五行的贵贱休王变化,就能够了解、认识五脏之气的盛衰状态,判断疾病的轻重程度,推测病情的预后转归。

发病与五行节律相关。如《素问·咳论》指出咳证的发病规律是:“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则传以与之。”指发病与五脏所主五时密切相关。

既病之后,病情演变发展变化的过程与五行四时节律相关。《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说:“夫邪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

五行休王阐述了自然界及自然界生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并揭示了这些变化的时间节律特点,用以探讨、解释生命活动在四时变动中的不同现象,对于认识人体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在临床指导疾病的定位定性,推测疾病的预后转归,都具有重要意义。

4.甲子钟:甲子钟亦称运气节律。以天干、地支排列组合成的六十年周期,是五运六气独特的生物钟。对推测预报天象、物候、病候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具体内容在《内经》的七篇大论里有甚为详尽的阐述。

据现代学者研究认为,甲子六十年周期与日、月、地球三者的方位距离的变化周期相应,这充分说明甲子六十年周期有着深远的天体背景。[7]

4.1五运病理节律

五行五运与五脏相关,五脏病也与五运节律相关。如岁木太过,风气流行,在人体应于肝,导致肝气盛,影响肝气所克的脾脏致病。正如《素间·气交变大论》所说:“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飨泄,食减……”。而岁木不及之年,如丁卯年则为本气不足,克气盛行,由于木气不足金气来克,则多病肝肺,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胠胁痛……”。这种病变节律,显然是临床根据运气节律诊断、治疗疾病的指南。

4.2六气病理节律

六气主一年的气候变化,每年司天在泉之气不同,表现为6年的周期。六气的风、火(包括君火、相火)、湿、燥、寒与人体五脏系统机能也具有相应关系、当六气变化异常时,同样导致人体发病。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寒热咳喘,唾血、鼽衄……”可见,少阴司天,火气淫胜除出现心气过亢症之外,还易出现肺金被克伐的病症。

六气轮流司天在泉,每年的客气六步与主气六步的加临关系随之改变,组成六个主要变化模型,6年一个变动周期。每一种气候模型对人体产生不同影响。

4.3运气同化病理节律

运气同化所表现的天符、岁会、太乙天符,是运与气相合的几种特殊情形。它们对人体疾病有特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疾病的预后方面。运气学说又把天符比喻为“执法”,形容当年邪气在上;岁会喻为“行令”,形容邪气在下;太乙天符喻为“贵人”,形容邪气甚盛。在这三种年份中发生疾病,病情的预后,《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由于天符、岁会、太乙天符的出现有一定的周期和节律,因此,运气同化所反映的病理、发病也相应地具有周期性。

现代研究的很多结果也证实,发病与运气节律有相应的关系。

对某些病种的统计,发现太阳黑子活动高值年中,流感高热、回归热、疟疾、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率骤增。[8]

流行病学的统计,发现很多疾病具有运气节律的高发周期。如麻疹常表现为3年一次发病高峰,克山病大约有5年一次的高发年,其他传染病,如天花、流感、猩红热、小儿麻痹症都具有5、6年或11、12年周期的高发。[9]这些节律与运气节律极其相似,显然,运气学说在气象的推算、人类疾病的预测方面,均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内经》认为人体的生理机能及病理变化与天地自然息息相关,这种思想与现代的生物钟理论不谋而合。《黄帝内经》对正常人体生理功能在季节轮回、月亮盈亏和昼夜交替等外界环境时间性变化中的节律性反应、疾病发生发展的时间规律和疾病的择时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初步确定了中医时间医学的基本概念、术语、内容及其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标志着中医时间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因此,将《内经》称为中医时间医学的开山之作,绝非溢美之辞。

参考文献

[1]杨如哲.从某些生理指标探讨人体昼夜的阴阳变化[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8):47.

[2]田文.时辰与心肌梗死发病关系的探讨[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2,(4):41.

[3]何绍雄.时间药理学与时间治疗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3.

[4]国外医学参考.中医中药分册,1979,22(3)

[5]祝恒琛.中医时辰治疗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74.

[6]陈克勤.关于疾病死亡和时间关系调查报告[J].中国医药学报,1988,3(2):14.

[7]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60.

[8]黄惠杰.岁火太过不及与古今太阳黑子高低值年的频数分布[J].中医药信息,1985,(4):3.

[9]汪德云.小儿疾病与其胚胎发育期之间内在规律的探讨[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