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与权衡“三维目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2

认知与权衡“三维目标”

王常宝

◎王常宝(河北唐县白合镇初级中学,河北唐县072350)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109-01

摘要: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又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认知与权衡三维目标有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维目标;认知与权衡;课程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确立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是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过程与方法”是中学历史课程主要的认知策略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中学历史课程关键的认知人格目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要建立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上来落实,学生要在不断探究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都有一个情感与价值观倾向,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情感,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又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取决于三维目标的实现。

一、三维目标之认知

(一)知识与技能。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之为“双基”。

学科基础知识—指各个学科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基本事实、概念、规律、规则、原理、定理等。

学科基本技能—指各学科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操作技能。

知识和技能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把“知识与技能”列在三维目标的第一维,既肯定了“双基”本身半个世纪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是肯定了“双基”现在乃至今后在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仍应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过程。包括:文本的认知发展过程;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强化思维训练,提高思维品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过程;情感体验的内化升华过程。

方法—指学生在动态的、开放的思维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掌握目标达成时的最好方法。

过程与方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中常常蕴含着一定的方法,一定的方法也只能体现在一定的过程之中,并通过一定的过程掌握一定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是从广义而言的,是指人的心理素质,包括动机、兴趣、感情、意志乃至品格、个性等在内的心理特征,即非智力因素。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态度—是指最根本的态度,是对人生的态度,涵盖了一个人对方方面面的正确态度,社会责任。包含着德育的全部内容。

价值观—指一个人一生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定位,也就是生活理想,人生目的,亦即通常所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二、三维目标之权衡

(一)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人的发展。

每门课程的三维目标都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垂线OD是学生在教学中发展的轴心,A、B、C三维目标的整合,都要不偏不倚地朝着人的发展挺进。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

上图的每个顶点,都是与其他各点发生联系的。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任一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质服务,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筑成完整的教学金字塔。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履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精辟地指出:“只有当知识在变为个人信念,变为人的精神财富,从而影响到他生活的思想方向和劳动、社会积极性及兴趣时,知识的获取过程和知识的深化过程才能成为智育的要素。世界观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

(三)三维目标不是均等存在的。

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乏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

知识与技能,重在经验的获取,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在人格的塑造,是学生发展的动力;过程与方法,重在把握上述两个维度目标达成的途径与策略,这是提升经验和塑造人格的必由之路。三个维度各有侧重,互相贯通,构成一个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知识与技能”是最基础的,是前提条件。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打好“知识与技能”基础的学生,会很好完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最根本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其意义更加深远。基础教育永远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其要义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应试教育”的要害不在于“应试”,而在于仅仅“应试”。但是,也必须反对那种离开“双基”而孤立地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做法,因为这两维内涵是依附于知识与技能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学生在探索知识和培养技能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有一定的态度、情感倾向,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当教师的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要有意识地将这一点变成自己自觉的教学行为。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投入自己的情感,还要特别注意激励学生的爱憎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可借助历史上杰出人物和优秀群体的形象,美不胜收的历史文物、名胜古迹,恢弘壮观的历史场面,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杰出人物的崇敬赞扬之情,怀念思慕之情、自豪振奋之情。例如,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其间有主权的丧失和人民的苦难,也有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教师在讲述这段历史时,一定要满怀激情和爱国之心,语言要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要用典型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又如在讲新中国成立时,可要求学生全体起立,唱国歌以庆祝革命的成功和民族解放事业的胜利,学生在唱国歌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感情得到了升华,爱国之情也得到了张扬。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师,要有一种历史使命感。在教学中,教师要突破教学陈规,灵活变通,使历史课激情飞扬,让学生从历史中找到借鉴并吸取精华,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人格更趋完美,以实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