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1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马计汝

新沂市瓦窑中学马计汝

语文学科蕴含着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丰富素材。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

一、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的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

一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要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创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

二要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语文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语文对学生成才的重要性,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地运用具体的激励方法。如:创设情境、巧妙设疑、艺术语言、课前讲幽默、演讲辩论、增举时事、联系热点等。

二、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它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一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语文教学中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如学习了《背影》一课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让你写父亲的背影”,你如何构思呢?并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

二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发散思维,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问、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十分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三要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着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室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例如,讲胡适的《我的母亲》中“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一个“舔”字,把细腻的母爱刻画的淋漓尽致。对于“舔”字的理解,学生可能没有类似的情景体验,可以引导学生联想母亲抚摸时的情景和感受:那一双手轻柔、温暖,令人难忘。联系课文,学生自然可类比体会出母爱似海,无边无际。

三、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是创新素质的集中表现。

一要在课堂开展好课内活动。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我们再现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使我们同鲁迅先生一样,体味到了其中无限的乐趣。那么,倘若我们走出“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还会有哪些充满情趣的事或物在等着我们呢?我们可以以“百草园趣事续闻”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纵情想象和大胆想象,创造出更为奇妙而有趣的情景来。

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好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读书笔记、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