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碧英朱丽榕(福州市第二医院福建福州350001)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2-0382-02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甘草、大枣组成,具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功效。自2002年5月至2005年3月笔者以寒热平调为治则,对108例中医辩证属寒热错杂型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进行治疗,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病例,本组108例患者中,男69例,女39例;年龄21~65岁;病程5个月~10a;胃溃疡2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5例,复合性溃疡25例;溃疡面积最小者0.1cm×0.2cm,最大者0.5cm×0.6cm;有消化道出血史者55例。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内科学》[1]中关于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108例均经纤维胃镜或X线上消化道钡餐摄片确诊为消化性溃疡。
1.2.2中医辩证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关于寒热错杂型标准进行辩证。
1.2.2.1主证①心下痞硬;②胃脘胀痛;③恶心或(及)呕吐;④嗳气。
1.2.2.2兼证热证包括:①口干或(及)口苦;②大便干结;③小便短赤;④反酸;⑤渴喜冷饮;⑥舌红苔黄,脉弦。寒证包括:①纳呆;②口淡不渴;③大便溏薄清稀;④四肢不温;⑤喜热食或热饮;⑥舌淡苔白,脉沉迟。
主证至少具备2项,兼证中寒证、热证至少各具备1项即可诊断本型。
2治疗方法
加味半夏泻心汤由半夏9g,黄芩5g,黄连3g,干姜5g,蒲公英15g,茵陈9g,乌贼骨15g,白及9g,丹参9g,延胡索9g,人参9g,甘草3g,大枣3枚等组成。疼痛明显者加川楝子9g,木香6g;脘腹胀满者,加厚朴9g,或积实6g;嗳气明显者,加旋覆花9g,或代赭石15g;纳差不馨者,加焦三仙各9g;热象偏盛者,心下嘈杂,或心烦不得眠,加桅子5g,淡豆豉3g,泛酸多者,加吴茱萸4g,黄连3g;大便秘结不通者,加瓜蒌9g,麻子仁9g,甚者加制大黄5g;寒偏盛者,兼见胃脘胀闷,大便溏泄者,加砂仁6g;脾胃气虚者,加黄芪12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治疗30d为1个疗程,共治疗2~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服药期间停用其它中西药,并嘱患者忌食辛辣之品。
3治疗结果
3.1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3]。①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胃镜或X线钡餐造影复查示溃疡消失;②有效:胃脘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它症状减轻,胃镜或X线钡餐造影复查示溃疡好转;③未愈:症状无改善,胃镜或X线钡餐造影复查示无变化。
3.2治疗结果108例患者经2—3个疗程治疗后,治愈70例,有效3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94.44%。
4讨论
消化性溃疡以上腹痛为主要症状,发作呈节律性、周期性,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祖国医学认为,其常见症因有寒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几个方面。上述各种病因皆可引起胃受纳腐熟功能失常,胃失和降,气机失调,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久则胃之阴阳失调,从而产生寒热错杂的胃脘痛证。方中半夏散结开痞,降逆止呕;干姜温胃止呕,并助半夏辛开散结;黄连、黄芩苦寒,泄热降逆,与半夏、干姜之辛温共奏辛升苦降之效,使相互结聚的寒热得以散开下降,则痞满可除,呕吐可止;黄连、黄芩、蒲公英清泄里热,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杀灭作用;茵陈淡渗利湿,兼有清热作用,为治脾胃湿热之专药;延胡索理气止痛;白及、乌贼骨收涩止血,敛疮收肌,制酸止痛,可抑制胃酸分泌,增强胃粘膜防御屏障,促进溃疡愈合;丹参活血养血,祛瘀生新,有利于炎症消退;佐以人参、甘草、大枣健脾益气,可使脾气得升,运化得健。诸药合用,谨守病机,寒温并用,清热利湿,畅通气机,制酸敛疮,祛瘀生肌,从而能够恢复脾胃升降之功能,达到溃疡面愈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李宗明.内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49-359.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