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内科患者心理因素对治疗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口腔内科患者心理因素对治疗的影响分析

李正猛谷凤琴

李正猛谷凤琴(江苏省盐城市建湖人民医院口腔科224700)

【摘要】目的通过对口腔内科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治疗对策。方法通过对本院300例患者的自我评价及医师临床操作中的实际观察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结果300例患者中有不同程度的牙科畏惧症患者占48%,不良心理行为导致患者神经质的占5%。结论通过了解和应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改进医患关系,从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口腔内科患者心理因素口腔治疗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0-0039-02

牙痛是口腔内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诊断口腔疾病的重要指症之一,牙痛与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常见的引起牙痛的口腔内科疾病主要有急性牙髓炎、急性根尖周炎、龈乳头炎等,如我院口腔内科中近三分之二的患者因牙疼而就诊。民间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这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因牙疼而产生的极度痛苦的情绪,而在口腔科就诊患者中,人们也很容易对往往一种畏惧心理,称牙科畏惧症(Dentalfear,DF)。DF是指患者对牙科诊治过程所持有的忧虑、紧张或害怕的心理以及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躲避治疗的现象[2]。心理因素会影响患者的配合程度及影响患者与医师的合作,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我科于2012年1月至2011年3月收治牙痛患者约300例,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1月到2012年3月在我科就诊的口腔内科患者,共计300人,其中女性187人,男性113人,年龄8~85岁,平均年龄47.4岁。包括口腔疼痛种类如下:(1)刺激性疼痛:常见于深龋,牙颈部暴露等情况,如部分牙髓炎病人在用冷水刷牙时疼痛明显,而改用温水便觉得没那么痛;还有一些病人在吃饭喝热汤时也觉得痛,要等汤放凉了才能喝;(2)咬牙合性疼痛:常见于尖周、牙周组织的炎性或者非炎性病变等;(3)自发性疼痛:一是牙齿,牙髓病变,由于龋齿向更深层次发展,将有冷,热等刺激性疼痛,有没有治疗,将进一步发展到牙髓发炎,引起自发性疼痛;二是引起牙周疾病。有牙龈炎,牙周炎的常见原因造成食物嵌塞;(4)神经痛所致的牙痛:如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5)放射件行疼痛:身体其他部位的疾病可放射到牙齿而引起牙齿的疼痛,或某些系统性疾病也可引起牙痛。

1.2方法对研究患者采用自我评价与临床医生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通过对就诊患者的语言、动作、行为及面部表情来调查分析,将其心理行为分为:正常反应、牙科畏惧症和神经质三类。

1.3评判标准[3]正常反应:患者就诊与医生交流顺畅,神情轻松,表情自如,无紧张拘束情况;牙科畏惧症:患者有情绪上的改变,就诊表情不自在,有拘束紧张感,肢体放置不自然,但基本能配合治疗;神经质:治疗过程中对同一问题反复询问,对治疗过程过分注意,情绪起伏大,患者紧张不安,抵触情绪强烈,患者不配合医师操作,甚至对主管医生不信任,多次要求更换医生者。

2结果

2.1分别将300名患者按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2。

2.2对症护理由于引起牙痛的原因、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医护人员应视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症处理。首先,我们要明确原因引起的牙痛和疾病状态,最有可能引起的有牙髓炎,根尖周炎,牙周炎等疾病。在一般情况下,牙髓炎,患者用冷水刷牙时疼痛明显者,可能会建议病人用温水刷牙,一些严重的患者,会无缘故的疼痛,尤其是在夜间躺下睡觉,疼痛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这就是医生常说的“冷热刺激痛,夜间自发痛”。由牙髓炎引起的疼痛,止痛药有一定的影响,而当疼痛剧烈时,止痛药的作用是不明显的。对于根尖周炎,患者牙齿有浮起感,牙齿咬合时会有疼痛感,若不及时使用抗生素和消炎止疼药,炎症范围扩大,患者出现面颊部红肿热痛、化脓,甚至出现发热、全身疼痛等症状,这时需要局部引流和用药,甚至还需要使用全身抗生素和消炎止痛药,如广谱抗生素和甲硝唑,疼痛剧烈患者还可以使用普鲁卡因等进行局部麻醉。对于冠周炎治疗应以局部处理为主,每日1-3次,用生理盐水和2%双氧水冲洗局部,放置碘甘油,再用洗必泰漱口液漱口。如果有脓肿形成,应及时切开排脓。如果出现面颊部红肿热痛,甚至全身发热、疼痛等,可以和治疗根尖周炎一样,使用广谱抗生素和甲硝唑。

2.3心理护理从医学的角度来看,疼痛是病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因不同的牙科疾病导致的牙痛,顾患者也存在有大量的个体差异。综合分析的心理和情感变化的特点,这类型的牙痛病人,加强心理护理,将帮助口腔患者科学治疗,从而及时缓解和减轻病人的痛苦。痛阈因人而异,相同疾病的患者同样的刺激反应因人而异,患有严重的疼痛往往更紧张、易怒、容易焦虑,医护人员首先要缓解患者情绪,对患者介绍有关疼痛的知识,使患者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减轻或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使患者情绪稳定,提高神经阈值,以便更加配合治疗及减轻心理负担。医护人员在在安慰患者语气上要注意亲切和蔼,举止端庄,耐心细致,对于患者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

3讨论

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及时诊断和正确的治疗,已经越来越多的在口腔科医生的重视和关注。Scott等[4-5]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3个方面:患者心理认知,治疗过程和医源性因素,心理方面是导致牙科畏惧症的首要因素。采取适当的语言和情感上与患者的沟通,找到并消除病人恐惧、焦虑、医生和病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增进相互了解,尊重和信任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有调查显示,牙科畏惧症普遍存在于口腔科就诊患者中,比例约为48%,部分患者因自身原因或是痛阈太低,心理紧张导致的治疗不配合,即人们常说的“神经质”,比例约5%。

从性别来看,男性患者DF发生率比女性高,可能是因为男性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比女性差,还有一个原因是男性对牙体的完整性及美观性的追求没有女性高。从年龄来看,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DF发生率高,跟医师的合作性较差,且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合作性越差;18~55岁之间的成年人,随年龄的增加,DF的发生率逐渐降低,这可能是儿童和青少年对疼痛较为敏感,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社会阅历的积累和知识不断丰富,加上身体正处于强健时期,更能耐受疼痛;55岁以上的老年人因自身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不同,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也不尽相同。

总之,口腔内科治疗过程中,不同性别、年龄的牙疼患者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情绪变化。医师护士应充分了解这类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针对处于不同治疗阶段的不同患者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从而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口腔内科治疗的患者中,儿童和老年患者往往占据多数,患者的心理变化比较典型和特殊,对这两类病人的心理特点需要重心关注及时给及缓解疏通。

参考文献

[1]樊明文,周学军.牙题牙髓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

[2]于海洋,蔡炜,江帆,等.大学生中牙科畏惧症与人格焦虑症的相关性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5,23(1):43-45.

[3]曹天艳.牙科患者心理因素对治疗的影响[J].大理学院学报,2011,10(2):58-60.

[4]KaneganeK,PenhaSS,BorsattiMA,etal.Dentalanxietyinanemergencydentalservice[J].RevSaudePublica,2003,37(6):786-792.

[5]MaggiriasJ,LcokerD.Five-yearincidenceofdentalanxietyinanadultpopulation[J].CommunityDentHealth,2002,19(3):17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