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宰辅的出身与政治领域有关现象的分析
任亚萍
摘要:本文就南宋宰辅的家庭出身作简单的分析,并就其所反映的一些政治现象展开讨论。
关键词:宰辅;出身;政治现象
作者简介:任亚萍,任教于浙江省余姚市第四中学。
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宋代的宰辅制度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学术界所关注,在宰辅制度的沿革状况、宰辅权限上升下降与否、宰辅内部如何制衡等问题上已取得一系列的成果。
一、南宋的宰辅
宋代宰辅制度,沿袭唐五代而加以完善发展,正处在三省制变化衰落的阶段。它虽然围绕三省制设立官制,但往往有名无实,而且宰相的机构和名称也多次改变。又增加了枢密院设置,分掌军政,号称二府。在南宋,宰辅是宰相、平章军国事和“执政”的统称,而不同时期,宰辅的称谓又有所变化。
宰辅制度在北宋就已经有三次大的变化。一是宋初延用唐制,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以参知政事为副相;二是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创立新制,在名义上恢复三省长官,但虚设其名,而以尚书省的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均为宰相,以尚书左右丞代参知政事,名为三省,实则合并为一;三是徽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仍兼两省侍郎。南宋偏安江左,政简事省,庞杂的北宋行政制度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四月,首先将中书省、门下省合并为中书门下省,此后实际上只有尚书省和中书门下省两省,但行文及习惯仍称三省;宰相的官称也由尚书左右仆射分兼门下、中书侍郎为左右相,改为尚书左右仆射各带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相,执政官也将中书门下侍郎为参知政事,省罢尚书左右丞。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废侍中、中书令、尚书令虚称,并保留了参知政事,直至宋亡未变。
平章军国事也是宰辅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五月,朝廷增设平章军国事、同平章军国事,用来安排德高望重的老臣。南宋以后,权臣往往借用“平章军国事”的名目操纵权柄,成为真正凌驾宰相之上的又一级行政领导。《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三中记载,开禧元年(1205年)七月,韩侂胄拜平章军国事,“一日一朝,尚书省印亦纳于其第,宰相反比参知政事,不复知印矣。”咸淳三年(1267年)正月,贾似道拜平章军国事,虽号“三日一朝”,其实在私邸决定国事,独揽大权,这时的平章军国事相当于真正意义上的宰相。
此外,执政也是宰辅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将宰相和枢密院正副长官一概通称为“执政”,与宰相一起组成宰辅班子。曾巩《隆平集》说:“以参知政事、枢密使、副知院、同知院、签书院事并为执政官。”《宋史·职官志》中也有类似记载。
二、南宋宰辅的出身及其特点
南宋宰辅共有252人,其中《宋史》中有传者共157人。这些宰辅,身为名门之后者有之,出身贫寒之家者有之,家风儒雅者有之,以战功升迁者有之,家庭境况不一而足,现试分类论述如下:
1.出身名门之后者
此类情况最为普遍,北宋官员冗多,宋室南渡后,许多官宦大族也随之南迁,其子嗣中多有位至宰辅者,当然,出身孤寒的宰辅也大有人在,情况较为复杂,具体又可分为几类。
2.出身孤寒者
在南宋众多宰辅中,有一支“孤寒军”,此类宰辅出身底层,但凭着他们的才华和意志,也进入了宰辅的行列,位极人臣。如高宗朝的李若谷,“少孤,游学,依姻家赵况于洛下,遂葬父母,后举进士。”又如王次翁,早年入太学学习,甚贫,夜间借别人房舍透出的灯光读书,凿壁取光,至今仍激励着一代代学子。高宗朝张守,“家贫无书,从人假借,过目不忘,登崇宁元年进士第,中词学兼茂科。”此外还有胡松年,“幼孤贫,母粥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遂于易”。南宋宰辅中,出身孤寒者共计12人,占总人数的5%左右。
由上可见,南宋宰辅中,出身官宦世家的占30%,而孤贫出身者仅占5%,因而,大部分的宰辅是出身低级官吏或中上层地主知识分子,即所谓的庶族。由此可见,南宋统治者为了赢得中小地主对政权的支持,大兴科举以广揽各阶层中的人才。
3.家风儒雅者
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一批家风儒雅之后也借机进入了宰辅的队伍。如光宗朝的葛邲,“字楚辅,其先居丹阳,后徙吴兴。世以儒学名家,高祖密至邲五世登科第,大父勝仲至邲三世章词命。”又如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其先郑州管城人。祖铣,宣和中倅庐陵,因家焉。父利建,太学博士。必大少英特,父死,鞠于母学,母亲督课之。绍兴二十年,第进士,授徽州户曹。”此外还有理宗朝的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少从其从祖烨,知仁学,从祖受学朱熹,至範益著。嘉定元年举进士。”除此以外,受婺学吕祖谦影响的宰辅也有许多,如理宗朝的葛洪,“字容父,婺州东阳人,从吕祖谦学,登淳熙十一年进士第”。同朝乔行简,亦学于吕祖谦之门,登绍熙四年进士第。稍晚的陈鏵,“父孔硕,为朱熹、吕祖谦门人,”受婺学影响很深。由于南宋宰辅中,大多为官吏的子弟,因而均有较好的文化基础,家风儒雅者更是备受青睐。
4.以战功升迁者
虽然南宋注重文治,但是由于南宋初期和末年战争四起,还是有一些以战功升迁的宰辅。最著名的是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险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宣和四年,真定宣抚刘,募敢战士,飞应募……”从此,岳飞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军功获得不断的升迁。此外还有张俊、韩世忠等均是在抗击金兵的过程中以战功获得升迁,荣登宰辅之位。在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下,以战功升迁的宰辅仅占少数。
5.科举出身者
在南宋宰辅中,除极少数以军功升迁的官员外,无一不是有科举名分的。那些高才文豪科举及第自然不用多说,即使是荫补入仕的官员,也想尽办法,或通过考试,抑或由皇帝“赐进士及第”,也要跟时尚,科举及第在南宋成为了官员飞黄腾达的基础。南宋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发达,对南宋的政治有着深刻的影响。
除以上比较常见的现象外,南宋宰辅家庭出身中还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有许多宰辅是“天才”,年少时就聪颖过人,且有过目不忘之奇才。如高宗朝的王伦,“幼颖悟,十岁能属文,登绍兴五年进士第。”孝宗朝的洪适,“字景伯,皓之长子也。幼颖悟,日诵三千言,皓使朔方,适年甫十三,能任家事。”又如梁克字,“幼聪敏绝人,书过目成诵,绍兴三十年,廷试第一。”光宗朝的罗点,“六岁能文,登淳熙三年进士第。”此类“天才”宰辅还有许多,可见南宋统治者对拥有博学高才的文官的重视。
南宋宰辅出身的不同特点,折射出南宋社会在各个领域的变化,特别是政治领域的变化尤为突出。
三、从宰辅的家庭出身看南宋政治领域的变化
从南宋宰辅的家庭出身来看,在政治领域的变化首推科举制度的完善,进一步,我们又可以发现南宋的重文轻武现象和士大夫阶层的崛起现象。
1.科举制度的完善
在南宋宰辅的出身特点中可以反映出科举制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举制度是宋代文官制度的基柱,在南宋,科举选拔人才的优势得到真正显示,并出现了中国科举史上的人才高峰。
宋代科举取士之多,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南宋政府不仅扩大录取名额,而且还通过改革科举考试等方式,使地主阶级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甚至包括一些上层农民的子弟,都可以不受家庭地位、父祖官爵的影响,在考场上凭学识取得官位。科举制度的高度完备与发达,造就了南宋一大批名垂青史的治国能臣、名卿巨公。短命的南宋王朝的政治舞台上就出现了诸如李纲、文天祥等一大批在其他朝代终代都难遇的优秀文官,他们为巩固南宋中央集权竭尽忠诚,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可以这么说,没有完备的科举制度,贫弱的南宋王朝能存在百余年也是不可想象的。
2.重文轻武的文官制度
在南宋宰辅的出身特点中,文官占据绝大多数,这是宋代始终强调文治,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结果。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武将出身,所以深知武将专权跋危之弊,他“尽削方镇兵权,只用文吏守土”,“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太祖的“以文制武”思想为其后代所忠心贯彻。南宋高宗时,鉴于抵抗金兵和镇压各地人民起义的需要,统治者不得不略微提高武将的地位,允许前方将领拥有较大的兵权,但是却仍然规定文臣为正帅,“大率自川、陕、广南外总分为九路,每路文臣为安抚使马步都军总官总一路兵政,许便宜行事,武臣副之”。而且在高宗绍兴十一年(1414年)对金和议将成,南宋小朝廷相对稳定下来的时候,统治者立刻就将拥有重兵的韩世忠、张浚、岳飞等“皆除枢府而罢其兵权”,紧接着又“宜抚司并罢,遇出师临时取旨,逐司统治官以下,各带御前字入街……且依旧驻扎,将来调发,并三省枢密院取旨施行,将已分散于各武官手中的兵权又上总于朝廷”。宋度宗时明文规定“戎司及屯军大垒,则总之制司;或无制司,则并各郡总管,并总于帅司。”从而恢复了北宋以文治国的体制。
3.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从南宋宰辅的来源可以反映出南宋统治者试图利用科举考试来争取中小地主和下层知识分子的支持,笼络人心。“还在赵构刚刚称帝、迫于金兵南下、到处逃窜流亡的时候,就下诏令地方各路举行科举考试。”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以恩荫和世袭及其他方式选拔官吏,却促使了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南宋士大夫阶层的组成部分,与前代相比,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南宋统治者做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决策,是基于对士大夫阶层本质的认识,他们认为这个政治群体只有依附皇室,才能发挥他们的政治作用。因而,南宋政府高度重科举取士,为中下层的寒族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打开了方便之门。
由科举入仕的士大夫阶层是地主阶级的精英分子和领袖集团。从其角色构成看,它大体包括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门第的上层士大夫和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中下层文人士大夫。宋代科举制度,由于采取了一系列限制势家权贵垄断科举的措施,实行“公平竞争,平等取士”,有利于寒士的上升。加之科举取士数额的扩大,因此在南宋之政权中,出身于中下层的文人士大夫足以与上层士大夫相抗衡。
科举制为中小地主和中下层知识分子提供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可能性,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步入官吏行列,凭着他们的真才实学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为南宋王朝中央集权竭尽全力,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做出过重要贡献。
总之,从南宋宰辅的家庭出身折射出南宋社会的种种社会现象。在政治上,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南宋的重文轻武现象和士大夫阶层的崛起现象也从宰辅的出身中得到了体现。南宋宰辅的家庭出身信息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和深究。
参考文献:
[1]诸葛忆兵.宋代宰辅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朱绍侯.中国历代宰辅制简介[J].南都学坛,1990(5).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第四中学
邮政编码:315400
AnAnalysisoftheClassOriginofPrimeMinisterAssistantinSouthernSongDynastyandtheRelevantPoliticalPhenomena
RenYaping
Abstract:PrimeministersysteminSongDynastyisgivenmuchattentionbyacademiccommunitybecauseofitsuniquecharm,butthereisnodetailedrecordsofarastotheclassoriginofprimeministerassistantandtherelevantpoliticalphenomena.Thispaperbrieflyanalyzestheclassoriginofprimeministerassistantsanddiscussessomepoliticalphenomenareflectedbyit.
Keywords:primeministerassistants;classorigin;politicalphenome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