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患者的辩证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肺痿患者的辩证治疗

贺淑清

贺淑清(黑龙江省鹤岗市中医院1541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治疗方法在治疗肺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46例肺瘘患者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中医治疗肺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高,42例患者已经完全康复出院,4例患者病情已经好转,继续留院观察。结论:中医治疗肺瘘病在临床治疗上得到满意的结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肺瘘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6-0255-02

本病的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篇:“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又用形象比喻的方法以释其义:“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此处将肺痿与肺痈、咳嗽上气并列一篇加以讨论,不仅是为了对照鉴别,还提示肺痈实热证,若误治失治,或溃脓后正气渐虚,余邪不清,热毒结于上焦,熏灼肺阴,可以转为肺痿的虚热证。根据《金匮要略》的旨义,后世医家均认识到肺痿是多种肺系疾病的慢性转归,如肺痈、肺痨、久嗽、喘、哮等伤肺,均有可能转化成为肺痿[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院收治肺瘘患者46例,年龄25~48岁,女性患者31例,男性患者15例。肺痿是指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慢性虚损性肺系病证。

1.2方法与结果:中药治疗,滋阴清热,润肺生津、温肺益气。结果:经过本院对46例患者的精心治疗,现已有42例患者康复满意出院,其他4例患者病情出现好转继续留院观察。

1.3临床表现: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要症状。唾呈细沫黏稠,或白如雪,或带白丝,咳嗽,或不咳,气息短,或动则气喘。面色白光白,形体消瘦,神疲,头晕,或时有寒热等全身症状。有多种慢性肺系疾病病史。肺痿有虚热、虚寒之分。虚热证易火逆上气,常伴有咳逆喘息;虚寒证为上不制下,小便频数或遗尿。临床以虚热证为多见,如久延伤气,亦可转为虚寒证,但究属少数。虚热:咳吐浊唾涎沫质黏,或咳痰带血,咳声不扬,甚则音哑,气急喘促,口渴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红而干,脉虚数;虚寒:咯吐涎沫质稀量多,口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纳少,形寒肢冷,小便数或遗尿,舌质淡,脉虚弱[2]。

2治疗

治疗总以补肺生津为原则。虚热证,治当生津清热,以润其枯;虚寒证,治当温肺益气,而摄涎沫。治疗用药应时刻注意保护津液,重视调理脾肾。

(1)虚热证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处方:麦门冬汤(《金匮要略》)合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麦门冬汤润肺生津,降逆下气,用于咳嗽气逆,咽干,咯痰黏浊不爽。清燥救肺汤养阴润燥,清肺降火,用于阴虚燥火内盛,干咳少痰,咽痒气逆。方中麦冬滋阴润燥;人参益气生津;.甘草、大枣、粳米甘缓补中;伍入半夏降逆化痰止浊唾;阿胶、胡麻仁以滋肺液;石膏、枇杷叶清肺胃之热。

若火盛,出现虚烦、咳呛、呕逆者,则去大枣,加竹茹、竹叶清热和胃降逆;如咳吐浊黏痰,口干欲饮,则可加天花粉、知母、川贝母清热化痰;津伤甚者加沙参、玉竹养其肺津;潮热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退蒸。

(2)虚寒证

治法:温肺益气。

处方:甘草干姜汤(《金匮要略》)或生姜甘草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甘草干姜汤甘辛合用,甘以滋液,辛以散寒。生姜甘草汤则以补脾助肺、益气生津为主。方中甘草入脾益肺,取甘守津;干姜温肺脾,使气能化津,水谷归于正化,则吐沫自止;肺寒不著者亦可改用生姜以辛散宣通,并取人参、大枣甘温补脾,益气生津;另可加白术、茯苓增强健脾之功。

若肺虚失约,涎沫多而尿频者加煨益智;肾虚不能纳气,喘息,短气者可配钟乳石、五味子,另吞蛤蚧粉。

3结论

肺痿是肺叶萎弱不用的肺部慢性虚损疾患。临床主要症状为咳吐浊唾涎沫。本病为多种慢性肺系疾病久延转归而成。其发病机理主要为热在上焦,肺燥津伤,或肺气虚冷,气不化津,以致津气亏损,肺失濡养,肺叶日渐枯萎而成。辨证分虚热、虚寒两证,治疗总以补肺生津为原则。虚热证,滋阴清热,润肺生津;虚寒证,温肺益气。治应时刻注意保护津液,重视调理脾胃。针刺勿用泻法,要慎用燥热之药,切勿使用峻剂祛逐痰涎,以免耗伤阴津,损伤正气。肺痿是由多种疾患,如肺脓肿、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导致肺不张所致。古代医家对此病有明确的记载,并有较好的治疗方法。现代学者应用麦门冬汤合泻白散加减、清燥救肺汤等治疗肺痿以生津润肺、泻火消痰、降逆止唾,收到较好疗效。应用补中益气汤对小儿右肺中叶不张综合征进行治疗,重在补益脾肺之气,肺气充则肺叶自张,同时做深呼吸运动,也取得了满意疗效。本病的病因有两点,本病病因可分为久病损肺和误治津伤两个方面,而以前者为主。发病机理为肺虚津气失于濡养,肺叶痿弱不用。久病损肺,肺痨久嗽,虚热内灼,耗伤阴津,或肺痈余毒未清,灼伤肺阴,或消渴津液耗伤,或热病邪热伤津,以致津液严重耗伤,肺失于濡养,日渐枯萎;若大病久病之后,耗伤阳气,或内伤久咳,久喘不愈,肺气日耗,渐而伤阳,或虚热肺痿,久延阴伤及阳,以致肺虚有寒,气不化津,津液失于温化,反为涎沫,肺失濡养,导致肺叶渐痿不用。此即《金匮要略》所谓“肺中冷”之类;误治津伤因医者误治,滥用汗、吐、下等治法,消亡津液,肺津大亏,肺失濡养,发为肺痿。《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说:“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参考文献

[1]王家明;论治肺痿[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2]晁恩祥,张纾难;肺痿再辨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