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黑井古镇兴衰缘由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3

楚雄黑井古镇兴衰缘由探析

洪涛

大理大学文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摘要】黑井古镇是云南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古镇,曾经是省内最重要的产盐地,也是富甲一方的盐都,黑井兴盛以盐,衰落亦以盐。随着时间的推移,黑井慢慢的衰落了。笔者拟从黑井古镇现存文物入手,分析了黑井古镇现存文物以及兴衰没落的过程,探讨了黑井古镇的保护措施与发展途径,力图更好地透视与保护黑井古镇文化。

【关键词】楚雄;黑井古镇;兴衰缘由

黑井古镇曾经是云南省最重要的产盐地,黑井因盐而兴,也因盐而衰。盐业衰落后,黑井凭借独具特色的具有唐风貌的建筑街坊发展旅游业,旅游业确实为黑井古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好景不长,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黑井古镇的旅游业也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本文研究了黑井古镇所残存的历史文物以及梳理了黑井古镇盐业和旅游业兴衰的过程,分析了兴盛和衰落的原因,寻找和探索黑井古镇的发展道路。

1.黑井古镇的起源及其发展

黑井镇是云南省的历史文化古镇,对于黑井的地势,《康熙黑盐井志》中记载:“其地势之狭隘,若或忘之;而鄙黑井为一洼地,则幸矣!”[1]在禄丰县署井事王毓奇所写的《烟溪即事其六》中也描写过:“水急如龙吼,山高似虎蹲,”[2]这足以看出黑井地势的险峻。黑井古镇始建于汉代[3],早在32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生息。

1.1黑井古镇的起源及传说

著名的“盐都”黑井古镇,曾是南方的“丝绸之路,”[4]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黑井,又名烟溪,关于黑井,当地流传着奇妙的传说。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位叫阿召的彝族女子到山上放牛时睡着了,后来发现自家的一头黑牛不见了,于是她沿着山头找了好久,终于在一汪水潭处发现了牛。过了几天,阿召发现这头黑牛比其他的牛胖了许多,于是在一次放牛时便跟在这头牛的身后,最后发现了卤泉,而那头黑牛进入井中之后便化为了石头。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次事件,把这口井称为“黑牛盐井”,简称“黑井”,并把阿召尊称为盐水龙王[5]。

说到黑井,便不得不提武家大院。武家大院建于清朝道光十六年,于咸丰七年扩建完工,它依山势而建,呈“王字型,纵一横三”,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6]。据说武家大院所在地为黑井的风水宝地,为了防止财源外流,便把第一层门朝东北开,即面对龙川江,象征家业永兴,又面对文庙,希望代代出官。也有传说武家原是明初的武将之家[7],由于当时黑井商场繁荣,无战乱之祸,于是武家便逐渐衰弱了。

1.2黑井古镇的文化介绍

黑井古镇“被誉为‘蒙尘的贵妇’,素有‘明清活化石’之称”[8],最著名的便是五马桥与飞来寺,大龙祠与节孝总坊。

飞来寺位于黑井金泉山,原名为密塔寺,建寺时间不详,明洪武年间已有此寺。相传此寺开始建在东山现存塔处,次日正要上梁竖柱,想不到当夜却电闪雷鸣,雷电间,却发现原本在东山的寺庙却神奇般跑到了西山,所以取名飞来寺。飞来寺面积三百四十七平方米,寺中塑有儒、释、道三教神像,寺中亦有大量壁画,题为“释迦牟尼讲经图”。

飞来寺除外,最有名的还属五马桥。五马桥始建于元代大德五年(1301年),寓意着“五马驰骋,万民安乐,金融舒畅”。五马桥横跨龙川江上,东西走向,桥全长60米,桥面宽6.5米,桥高10米,宽8米,有六座桥墩,五个桥孔。相传在桥建成初期,一个商人赶着五匹马从桥上驰骋而过,于是取名五马桥。“两岸人家,鳞集相向,中有石梁横架龙川,挽运不觉如蚁”[9],形容的就是五马桥。年年月月,世世代代,五马桥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

大龙祠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朝,《康熙黑盐井志》中记载:顺治十六年毁,康熙元年重建[10]。大龙祠全名为“大井龙祠”,该建筑由3部分组成,分别是大门、大殿、南北厢房和大戏台。大殿里有一块“灵源普泽”四安牌匾,是当年雍正爷亲笔题写,此匾长2米多、宽80厘米,匾上雕有9个龙头,这也正是雍正皇对当时黑井卤水惠泽普天下的评价。

在五马桥桥头,毅然耸立着一座石坊,这是建于清末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的节孝总坊。这块石坊采用了当地“三宝”中的“一宝”——红砂石为建筑材料[11],是一座牌楼式全红砂石质牌坊。牌坊分为3个部分,一座正牌坊和两座副牌坊,牌坊全宽7米,高6米,两侧的次间各面宽2.8米,高4.2米,牌坊正中“节孝总坊”四个字,这就是牌坊的名字,右边牌坊刻有“霜筠”二字,左边牌坊刻有“雪操”二字,组成了“霜筠雪操”,作为“节孝总坊”的副标题。牌坊正上方齐刷刷的雕刻着87位贞洁烈女的姓氏,这也反映除了古代黑井绝非歪风邪气之地。

1.3黑井古镇的发展过程

黑井盐有着丰富的历史,“但从考古的成绩看,至少到了新石器时代”[12]。新石器时代,人们发现了盐,于是便对盐进行了大力开采;到了青铜器时代,人们已经学会了炼制盐;到了秦汉至唐宋时期,人们对盐的开采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之前的程度,人们学会了煎制盐,此时的盐业处于百姓自由开采无税制时期。到了元代时期,中央设置威楚路,提领管黑盐使司,来管理黑井的盐业,从而在一定的状况上改变了黑井盐自由开采的无税制。到了元代中期,中央设黑井为润盐县,大力发展黑井的盐业,作为专供王室的贡盐。明朝中期开始推行“开中法”,开中法大致分为报中﹑守支﹑市易三步[13]。这一做法不仅大大发展了盐业,也保证了边塞粮食的供给量。到了清朝,黑井盐业的发展达到鼎盛,因为战争的频繁,从而也促进了盐业的极度兴盛。

民国时期至解放前后期的黑井盐业已经不如明清时期的盐业辉煌了,但总体来说,黑井盐业还是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但由于黑井人口越来越多,黑井开始踏上了向农业方向转变的道路,这时候的黑井,盐业与农业并举,但盐业依然为第一产业。

着黑井盐业的衰落,黑井镇人民政府认识到黑井发展的巨大问题,不能把黑井的发展全部寄托到盐业上。由于黑井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黑井镇决定发展旅游业,于是打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口号。最终禄丰县政府下发文件关闭了黑井盐厂,历经千年的“盐都”轰然倒塌。

2.黑井古镇的衰落及现状

有兴盛,就会有衰落,黑井古镇也避免不了这样的宿命。盐业带来的极度兴盛随着盐产量减少伴随而来的是缓慢的经济萧条,盐业的衰落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业也呈现出了逐渐衰落的现象。

2.1盐业和旅游业的衰落

民国年间,楚雄境内盐井共有元永井、黑井、阿陋井、白井四个盐场,元永井单设盐场后,盐产量逐步超过黑井,元永井成为楚雄第一大盐业生产区,黑井盐业地位逐步下降。民国26年,元永井“移卤就煤”工程竣工,次年9月开始向一平浪输卤,相反的是,黑井的盐产量却大大减少,1937~1945年产量将近减少72%[14]。到了20世纪80年代前后期,黑井的盐业已经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了,于是,2006年县政府颁布文件,关闭了盐场。

盐业的衰落致使黑井寻找新的出路,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决定大力发展旅游业。从2001年旅游开发以来,黑井古镇的旅游人数日趋增多,特别到了2006年,接客人数就达到86483人[15],创下了旅游人数最高峰。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黑井古镇的旅游人数也逐渐呈现减少的趋势,虽然近几年也有增长额情况,但总体来说,旅游业大不如前。

2.2黑井古镇的衰落原因

黑井坐落于峡谷之间,地形东西窄,南北狭长,境内山峦起伏,河谷深而狭窄,这就使得黑井交通极其不便。另一方面,由于黑井坐落于峡谷中间,许多旅游区位于山间,这样的景区分布使得大量游客望而止步。总而言之,地形地势导致的交通不便是影响黑井古镇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一个产盐的小镇,发展盐业自然是自身的命脉。黑井虽然盐量十分丰富,但随着人类无止境的开采,黑井的盐量急剧减少。另外,近代外来盐的大量入侵,导致黑井盐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最终盐业轰然倒塌。

过量的开采盐,也使得环境破坏严重。另一方面,黑井位于龙川江江畔,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人们过度地从河里抽水灌溉,因为临近水源,垃圾废物也一并送入河中,使得水源被污染。这也是影响古镇衰落的一个原因。

2.3黑井古镇堪忧的现状

现在的黑井古镇已经呈现出逐渐衰落的趋势,失去了盐业的支撑和逐步下滑的旅游业成为黑井镇人民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然而关闭了的盐厂和停滞不前的旅游业是影响黑井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黑井古镇的基本现状。

黑井曾有一座盐厂,不过现如今已经关闭了。黑井盐厂在1999年拥有固定资产710万元,全厂职工人数181人[16],有卤制、制盐、锅炉、制砖等四个车间,但黑井盐厂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最终于2006年关闭停产。

黑井古镇在盐业衰落以后就兴起了旅游业,曾经的旅游业也确实没辜负大家的期望,红火的旅游业使趋于沉寂的小镇又重新喧闹起来。但是好景不长,红火了几年的旅游业在近几年也趋于衰落了。

3.黑井古镇未来的发展方向预测

一个古镇之所以能够发展的很好,是因为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哪怕时代不停的在更迭,这种独特的文化依然能发出灿烂的光芒。一个国家若是想要得到更好地发展,那么必须提高这个国家的软实力,所谓的软实力,指的就是文化。千年以来,黑井古镇经历时代的更替,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对黑井古镇的文化保护与发展也是现在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

3.1黑井古镇的发展方向

除开旅游业与盐业,黑井还可以发展农业。黑井古镇全镇土地面积133.6平方公里,属于山地地形,昼夜温差较大,便于发展果蔬业经济。广阔的山地地形便于树木种植。

黑井还可以发展饮食业,当地有许多特色小吃,比较著名的是盐焖特色菜肴。盐焖特色菜主要有:盐焖猪肉、盐焖鸡等,此类盐焖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

3.2感悟及启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是想发展的更好,首先就得保护好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的文化,从而继承和发扬这些文化。黑井古镇有着千年的历史,其历史文化是值得发扬的。

对于千年“盐都”的衰落,我们除了叹息,更多的责任应该是去保护。黑井的衰落除了地势地形因素之外,更多的是人为因素,过度的开采和环境的破坏是导致黑井迅速衰落的原因。为此,我觉得,保护好黑井现在的环境和文化是十分重要的。黑井的当地居民应该做好生态环境与文化的保护工作,对于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也要保护好黑井当地的环境,不随意在黑井区域内随意乱丢垃圾,并且不破坏文物遗迹。

当地居民应该注重黑井的教育。俗话说“教育是立国之本,”只有搞好了教育,一个国家才会兴盛,只有搞好了黑井的教育,才能为黑井带来新的人力资源,更好地建设黑井,保护和继承优秀文化。

结论

黑井盐在历史上功不可没,无论产盐,还是制盐,黑井都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魅力。千年盐都的衰落不仅仅是物质的衰落,更是文明与文化上的衰落,保护黑井古镇迫在眉睫,只有做好对黑井古镇的保护工作,才能为黑井古镇的发展谋求新的道路。黑井古镇融自然与盐文化于一体,这就说明我们在保护古镇自然环境的同时,还要保护好仅存的盐文化,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盐文化的重要性在于能够让人们认识黑井古镇的发展历史,从而继承黑井古镇艰苦朴素的盐文化精神。在保护好古镇的同时,也要注重黑井古镇的发展,黑井当地多山地地形,便于种植业的发展,这可以为黑井古镇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由于坐落于深山之中,黑井古镇具有许多特色食品,大力发展饮食业也是黑井古镇发展的首选工作之一。做到旅游业为主,多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模式,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发展黑井古镇,从而展现千年盐都的独特魅力。

注释与参考文献

[1][2][3][9][10]沈懋价(清).康熙黑盐井志[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23页,第224页,第339页,第23页,第32页

[4]杨庆.黑井古镇历史保护与开发[A].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第49页.

[5][13][14][15][16]郑凡.沧桑小镇黑井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32页,第49页,第53页,第173页,第47页.

[6]杨晓明田亚莲吴汉怀.新农村建设对云南黑井盐文化旅游的影响[M].时代文学,2009年10期.第165页.

[7]李忆.黑井那一抹质朴的苍凉[M].时代风采modern,2001年06期.第54页.

[8]陈建祥镇长戴荣.神秘古镇——禄丰县黑井镇[M].云南科技报,2008年1月第001版.第1页.

[11]王雯魏开云.云南楚雄黑井古镇景观空间形态解析[M].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35期,第21878页.

[12]刘光平.逝去的盐都黑井[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第7页.

作者简介:洪涛(1993—),男,彝族,云南禄丰人,本科,从事民族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