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3

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的思考

谭卫华

谭卫华

(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0)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08-0000-02

摘要: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不仅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与检验,更是该专业大学生成为真正的社会工作者之前践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重要机会,实习教育的成功与否或者充分与否直接关系专业的成熟和实习者的成长。本文尝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分析医科类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育,希望能客观的直面我们的现状,扬长避短,发挥实习的真正作用,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及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事业增光添彩。

关键词:医科院校;社会工作;实践教育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高等医科类院校已经增至八所,高等教育者一直都在试图提高办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实习教育的质量。福建医科大学社会工作系作为我国第一个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医科类院校,在实习领域也进行了开拓式的探索。

一、医务社会工作实践教育优势

(一)依靠丰厚的医学资源,社会工作实习优势日益突显

出身医学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医学资源,凭借着多年的医学办学模式,该专业采用“医学+社会工作理论+实践”的办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加入临床解剖、护理基础、基础医学概论等课程丰满了课程体系,在教学设施、实验场所、实习医院、学风建设等方面都与医学专业的办学背景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既具有丰富多样的医学知识与技能,又拥有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辅之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让他们在实习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优势。在众多的实习领域中,附属医院也成为主要的领域之一,已经与该专业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实习机制。

(二)乘借上升的社会需求,社会工作实习领域拓宽加深

社会工作的专业技能之一就是能够凭借专业的理论知识,评估出案主的需求体系,有针对性的帮助其满足层次不同的各类需求。需求的满足永远是事物发展的潜在驱动。而如今由于社会转轨换制,越来越多的社会需求要在专业的第三方组织内消化,正是这越来越显现出来的社会需求有效的促使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使得社会工作实习的领域逐渐的加宽加深。如今该专业的实习领域已经包括,政府职能部门有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司法、公安等;群众组织有共青团、妇联、工会、老龄工作办公室、残疾人联合会、红十字会等,更有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来接纳社会工作的实习生。因此,社会工作也逐渐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

(三)依托政府的推波助澜,社会工作实习形式日渐丰富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目标部分指出,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加之,各省各地相继推出各级人才培养计划和社会工作发展项目,项目购买、服务购买等都丰富了社会工作的实习形式。福建医科大学社会工作专业还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共同制定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计划,共同建设实训基地,都给社会工作实习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与平台。

二、医务社会工作实践教育差距

在看到社会工作实习经过艰难探索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的同时,客观的分析其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将对该专业的发展更付责任感。

(一)实习的边缘化

社会工作专业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着边缘化的现象。

1.与医科类专业相比,其实习机构对于实习生的目的、技能、知识、期望等均有着相对完整的概念与认识,而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生的上述问题则模棱两可,导致无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生还是学校都需经过较长的时间与实习单位相磨合,增加了实习的时间成本与风险成本,同时也导致实习机构在思想上也有意无意的边缘化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

2.与专业的理论教学相比,实习环节所涉及的人员、机构比理论教学复杂,沟通与实施的成本偏大,而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先行、专业滞后”这一特殊现状也加深了实践教育发展的负担。造成了很多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无奈之举。

(二)实习督导无力

实习督导在社会工作实践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力量,近年来,实习督导过程呈现以下问题。

1.学校督导力量薄弱

虽然我国大陆高校最近几年都尝试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的理论素质,但现状是目前大多数实习督导均没有实践经验。

2.机构监督视角功利

实习督导中另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就是机构督导。而目前能够配备实习督导的机构数量并不多,即使勉强配备,也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无法在专业上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而且,机构也有自身的运作需求,往往从比较功利的视角上要求实习生的实习,他们更愿意从机构的经济角度而非社会责任角度出发培养实习生,这也牵制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生在实践中整合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实习的效果受到影响。

3.两者缺乏沟通机制

联合督导是目前很多学者倡导的督导机制。笔者认为想要发挥其联合力量,有效的沟通是关键。而目前我们很多机构与高校督导的沟通停留在表面的诸如对实习生的考勤、实习成绩的评定等方面,而最需要沟通的如实习形式、实习内容、实习效果、实习的专业性等方面反而沟通很少或者达不成共识,这也成为阻碍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一大瓶颈。

(三)实习“过度专业化”

在这几年的追求实践教育专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另一个极端,过度的强调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强调个案、小组、社区活动本身,而忽略了其功能性。只对案主的临时或暂时需求负责,而忽略了案主的可持续性发展需求,只对实习要求与过程负责,忽略了案主潜能的充分挖掘。这种做法是目前实践教育权衡的结果,实习生以准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加入机构,试图从强调其专业性来与一般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加以区分,好像不做个案、小组就不是社会工作,过多的强调了实习的手段与形式,而忽略了社会工作的性质与目的。

三、医务社会工作实践教育反思

(一)实务与务实之思考

实务性自社会工作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崇高的地位。或者说西方社会工作的诞生就是建立在长期的社会实务性基础上,这也应该成为我们社会工作教育自始至终坚持的专业性基础。现时下的医科类社会工作的专业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面临一个实习单位注重务实性这一非专业问题。在实习机构看来,接受实习生无非是能够为我所用,加之目前社会工作理念在社会上并未获得接受和普及,尤其是在医院的实习生感到在医院实习的边缘色彩非常浓厚,医院更感兴趣的是他们是否掌握一些医务常识而非社会工作方法。这或许是市场的选择,但我们应该思考的是社会工作如何能够早日发挥其专业的优势服务社会,让社会工作的实务性与实习机构的务实性能够有机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二)学术与实务之思考

社会工作的学术性与实务性是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不能回避、相互依存的问题的两个方面。学术性可以增加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色彩,而实务性则是学术性能够更加务实的必要途径。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应用”“重学术、轻实务”的导向,致使专业实习实践教学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此相关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和解决。

(三)数量与质量之思考

实习机构的数量与质量、实习内容的数量与质量都必须成为我们实践教育工作思考的问题之一。由于近年来我们国家的政策导向及社会需求,使得社会工作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实习生将要在机构寻求成长得到锻炼。实习机构的开拓是越多越好,还是在有限的数量下追求机构的质量为重,需要我们认证。我们国家要求高等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时数必须达到800小时,这就要求我们在实习内容上有合理的安排和有效的监督。否则单纯的数量上的要求就会成为一纸空谈。

四、医务社会工作实践教育出路

(一)政府的大力支持是转机

政策的支持上,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些方针为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实践平台。

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及各项配套制度出台也将给社会工作实践教育提供新的契机。目前医务社会工作教育专业化、职业化瓶颈的突破,不但依赖于政府医疗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社会工作教育者的身体力行,更需要有一个“有困难、找社工”的社会氛围。特别是在医疗服务体系中,需要树立一种强调医患关系和谐、注重全人医疗和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观。

(二)专业责任感的坚持是关键

由于专业定位的原因,医科类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大多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了跟医学相关的课程,实习的领域也延伸至各类医疗单位。这就使另一个问题随之出现,那就是我们始终都要坚持的专业责任感的教育必须随之延伸。

对于学生来说,到了医疗机构实习,并不意味着要全面熟练的掌握医学知识,而在于通过对医疗体系的思考,如何让社会工作这一看似植入的角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对于实习单位来说,要接纳来自社会工作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改变以往的完全以医院为主、实习生没有任何话语权的旧实习观念,把医院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工作的专业责任感有机的结合起来,提供让实习生成长的环境与机会。

(三)实习联合督导的建立是趋势

笔者曾赴瑞典考察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发现在瑞典,担任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的都是专门的专职教师,他们本身并不承担社会工作教学任务,只负责实习过程的监督、实习机构的建立、实习计划的制定、与实习单位的协调沟通等,而且都是专业社会工作者。

目前我们国家大多数医科类院校社会工作实习督导都由专业教师兼任,这是由特殊的高等教育现状导致的,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擅长理论教育,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实习教育训练,也没有专门领域的实务经验,导致他们在实习督导过程中压力倍增,同时实习生的督导需求也得不到满足。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有的学者提出的联合督导机制,便是一个很好的权衡下的选择。

(四)资源联动的能力是活力

医务社会工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环节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单纯把实践教育独立出来讨论也是不科学的,在实践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也反映出我们理论教育的欠缺。注重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能力建设,培养他们建立资源联动的能力应该成为实践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努力方向。

由于社会工作由西方引入,我们国家的社会工作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又一波三折,使得教育界存在一种趋势,那就是不遗余力的宣传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伦理,像学者周沛指出的那样,专业化是社会工作学科发展中的重要特征,强调方法的专业化、机构的专业化以及人员的专业化,是社会工作不同于一般社会事务性工作的主要特征,存在着过度强调“专业性”的情况,表现为,在强调专业性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社会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忽视了其他学科在助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过于强调其在服务中的功能,致使社会工作专业“曲高和寡”略显“孤立”。这也给我们的社会工作实践教育提供了一个启示,资源的联动,不应成为社会工作“去专业化”标志,恰恰是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的表现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敏杰.联合督导在社会工作实习中的应用,浙江工商大学学报[J],2011.7第4期。

[2]周沛.谈社会工作实务的“介入性”与“嵌入性”浙江工商大学学报[J],2011.7第4期

[3]刘斌志.医务社会工作教育难题待解[J],中国社会工作,2010.10

[4]肖慧欣,黄子杰,李跃平,医学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设与发展策略,医学与社会[J],2009.10

[5]王正中.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职业化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5,(33):21-22.

[6]齐建.对医务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几点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1年4月,13(4)。

作者:谭卫华,女,1976年-,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山东乳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