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天龙蒋颖飞
(1.扬州大学保卫处;2.扬州出口加工区管理局,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安全稳定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前提,平安校园建设是保证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举措。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高校改革的深入,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更复杂,任务更艰巨,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突显。
“大团委”模式是新时期共青团“凝聚青年、发展青年、服务青年”的工作方式,依靠直属团组织已有效使团组织进一步融入青年,团的活动进一步覆盖、影响青年。实践证明,“大团委”模式有可复制性,是新形势下平安校园建设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团委”模式;平安校园;一制一点五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2
安全稳定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前提,平安校园建设是保证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高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更复杂,维护安全稳定的任务更艰巨。例如:校园开放式管理、保卫人员结构老化及群防群治总体弱化等等因素,导致校园内长期存在“三多一少”现象,即“暂住人口多、务工人员多、闲散人员多、保卫人员少”,校园安全形势复杂,平安校园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突显。
“大团委”模式即:依靠乡镇团的委员会,按照平均1名乡镇专兼职团委成员负责新建不少于2个直属团组织、1个乡镇新建不少于20个直属团组织的工作标准,建设由镇区内多个直属团组织构成的实体化“大团委”,进一步发挥乡镇作为共青团面向基层的“桥头堡”作用。
“大团委”模式是新时期共青团“凝聚青年、发展青年、服务青年”的工作方式,实践证明,有效使团组织进一步融入青年,团的活动进一步覆盖、影响青年。“大团委”模式将是新形势下平安校园建设有效途径。
一、“大团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大团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园建设具有以下三点重要意义:
1.“大团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园建设是高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
高校“综合管理委员会”、“防火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等管理机构,往往局限于一年一次的总结评比,距领导近,距群众远,务虚多,务实难。不仅不符合日常安全管理需要,也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相去较远。而“大团委”模式是:既指导、推动下属的组织工作,又直接组织、联系、团结群众,形成区别于过去仅作为领导机关、以领导推动下属的组织为主的传统组织模式。
因此“大团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园建设是当前高校切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必然要求。
2.“大团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园建设是高校健全基层安全网络,夯实安全基础的必要办法。
部分高校二级单位的安全生产、防火网络建成后,有关负责人有的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职责,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担任该职务,有的安全网络中没有承担具体日常工作任务的人员名单,有的安全网络中的具体工作人员身兼数职,无暇从事安全工作,因此校院各级安全类委员会的作用甚微。而“大团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园组织建设,正是是抓住了基层薄弱、执行薄弱的关键。
因此“大团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园建设是高校健全基层安全网络,夯实安全基础的必要办法。
3.“大团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园建设是高校创新工作思路,有效群防群治的科学途径。
要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参与平安校园建设的积极性,就需要大团委模式的融入,需要创新组织建设思路,例如“一制一点五平台”大团委建设思路等等。因此“大团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园建设,是高校创新工作思路,有效群防群治的科学途径。
二、大团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园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平安校园建设面临的困难挑战,可以概括为“三个不适应:
一是人力不适应。一方面,专职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执法依据弱化,福利待遇边缘化,队伍较涣散。另一方面,兼职队伍对于热情不足、往往敷衍了事。
二是财力不适应。高校用于平安校园建设的财力匮乏,往往被动作为。例如平时消防设施不进行例行保养,消防检查不合格了,不得已才维修消防设施。
三是措施不适应。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校园安全措施往往人防巡守为主,海报宣传为主,缺少有力措施,覆盖比较有限。三个不适应导致安全防范难、案件处理不及时,平安校园建设难以理想。
将“大团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园建设中,就是要形成一套制度,争取上级对基层(校区)保卫科给予财力的有效支撑;确定一个重点区域人群,组织动员他们进行群防群治,自防自治;建立五大平台,借力合作,引入资金、资源、人才等,让群众有自防组织,让基层保卫部门有抓手,争取更多力量支持平安校园建设。
三、将大团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园建设的举措
将大团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园建设的举措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健全一套制度、把握一个重点、建设五大平台”(简称“一制一点五平台”)。
1.要建设一套制度,树立工作开展的科学依据,
从而减少阻力增加动力。
“大团委”模式下,各级团组织纷纷出台制度政策支持乡镇团委建设实体化“大团委”。例如,团中央、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和推动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意见》,为乡镇团委争取每年2万元工作经费。各级团委也积极出台配套政策,制度有力,上下合力。
平安校园建设中,可以借鉴“大团委”模式的成功经验,从自上而下出台有力政策制度,推动资金、资源、人才等向基层组织倾斜,从而减少工作阻力,增加工作动力。减少部分校区保卫科,很大一部分精力忙于人员年终福利和办公经费的创收,而对于保卫工作疲于应付问题,争取专门制度、专项经费支持基层科室,让基层保卫职工集中精力干工作。
2.要把握一个重点,突出工作开展的目标人群,从而有效动员和培训使用,组织群防群治。
“大团委”模式下,面对基层团组织整体薄弱的状况,经调查分析后判断:要特别关注“村外镇内”的青年人,不拘泥于行政化格局建立组织。
平安校园建设中,可以借鉴“大团委”模式的成功经验,认真分析安全稳定的重点服务人群在哪里,建立群防群治组织。例如,把校园活动区域分成教学科研、办公服务、生活住宿、公共道路等4个区域。按照案事件发生概率,可以把安全重点区域确定为:晚间的生活住宿区域和无人防、技防的办公教学科研区域,然后按区域组织大学生和青年教职工自防组织。保卫组织不能抽象存在,必须融在广大师生赖以工作生活的特定的环境中,然后把保卫组织结合、切入进去,让这些群众性保卫组织直属于基层保卫科,使基层保卫科不只是领导层级,成为实体化“大保卫”组织。
3.要建设五大平台,夯实工作开展的物资基础,
从而减少务虚增进务实。在“大团委”模式下,各级团组织积极克服困难,筹集资金、资源,建设直属团组织的活动平台。直属团组织建立后,保证一个月开展一次活动。
平安校园建设中,可以借鉴“大团委”模式的成功经验,建设高校平安校园建设五大平台:
1.合力完善专职保卫职工的培训制度和经费制
度,建立“保卫职工夜校”,规范管理保安全。
通过建立“保卫职工夜校”为抓手,规范专职保卫人员的培训制度,同时规范基层保卫科群防群治工作经费拨付,保证必要经费开展群防群治。
2.有力构建部门学院兼职保卫者的“安全学院”,
力求实效保安全。
紧紧依托上级的支持和有关学院的支撑,建设兼职保卫工作者的安全学院,通过定期培训和素质拓展,有效提升兼职保卫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意识。
3.努力建设基层防火墙,建设校区为单位的“消防教育馆”,培训演练保安全。
“消防教育馆”因校制宜,针对高校师生特点,将消防课程以卡通、动漫等视听形式播放,设置消防张贴画、水源图、逃生路线图以及触摸式互动教学设备等,面向师生,把专项消防宣传和常态化疏散逃生教育结合起来,让师生就近学到消防知识。
4.着力发现安全薄弱区域,建设宿舍区域“平安
宿舍志愿者培训中心”,群防群治保安全。
针对大学宿舍区域这个安全薄弱地带,案件多发地带,建立“平安宿舍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建设平安宿舍志愿者培训中心,提倡大学宿舍区域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指导协会开展安全教育、值班巡逻、监督检查等安全服务,掌握安全动态,及时预警、上报。例如:通过设勤工助学岗位,安排学生干部晚上19:00至23:00在宿舍楼宇值班。填补该时段宿管员人手少,又往往忙于洗衣、售货创收业务产生的安全空白,虽不增加管理成本,却有效增加了防范力度。
5.全力建群防组织“户籍化网络管理平台”,实时排名,考核评比,有效管理保安全。
通过建立内部网络实时排名,明确校区保卫科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责任。推进群防群治组织建设,校区保卫科是执行主体,要集中组织校区内专兼职保卫干部的力量,按学院、按区域逐一建组织。校保卫处是推动主体,要争取校领导层面的重视和有关部门支持,及时安排部署,明确工作任务,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加强监督检查。不仅评比数量而且评比质量,比群众自防组织的建立数,还比活动数。要求每个自防组织每月一次活动,活动内容上网,力求实效。
参考文献:
[1]许朝渊.大学安全威胁调查与“平安校园”对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
[2]宋明钧.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对策与思考.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
[3]于庆伟.高校构建平安校园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11。
[4]洪建场;闫璐.创建“平安校园”的几点见解.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作者简介:
1.杭天龙(1980.3-)男,籍贯江苏扬州,扬州大学保卫处消防与安全生产科副科长,兼任扬州大学团委实践创业中心副主任,硕士学位,高教管理实习研究员,从事高校安全管理、共青团工作及研究。
2.蒋颖飞(1978.12-)女,籍贯江苏扬州,扬州市出口加工区管理局,硕士学位,经济师,从事公共管理工作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