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枝江英杰学校彭俊俊
【摘要】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认知正处于开发和挖掘阶段,一旦学科教师有意识地采用某一科学教学模式,就能够很快被小学生所适应和接受,也就能够有效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从小学科学课程的本质特性来讲,小学科学本身就蕴藏着浓厚的科学探究意蕴,因此,需要小学科学教师引入科学探究紧密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促使小学生在科学奥秘探究的感召下不断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探索和主动地思考,最终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科学探究;途径
与其他课程相比,小学科学的课程内容全篇无不渗透和凸显着科学探究理念,意在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深化剖析思维,驱动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不断攀登科学高峰,从而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培养起来,这也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主流教育培养目标。同时,小学生所处的生理成长阶段天性,也决定了小学科学教师要深化科学探究在教学活动的运用,以便于全面地开发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求的科技创新人才奠定教育基础。
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运用的必要性
一方面,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被更多的国家广泛性倡导和推进,人们越发认识到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要求作为教育基础工程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的学校强化课程教学革新,深化科学探究教学引导在课程教学活动中的贯彻,以驱动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和探索科学,从而借助科学知识和思维更好地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另一方面,小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且求知欲很强阶段,他们对一切充满神秘且富有趣味的事物和活动比较感兴趣,因此,一旦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就能够促使小学生对科学研究充满激情,进而驱动小学生对科学知识总是处于探索和求知状态,那么,小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潜在地被培养出来。
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渗透的途径
1、借助于多元化教学工具给予科学探究能力引导
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工具是信息技术紧密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它不仅融合和直观深化了图片、声音、动作、数据、文字、过程等内容,而且学生借助于信息技术多元化工具延伸了他们的生理器官和开拓了他们的学习视域,最终有助于学生不断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去探索科学知识的奥秘。
因此,需要小学科学教师借助于多元化教学工具,把教材内容中的科学理论知识直观化、生动化和可操作化,从而吸引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去主动地探究科学知识和分析科学现象,那么,加重了小学生喜欢科学和爱好科学的兴趣,最终有利于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在进行教科版小学科学《磁铁》这一教学活动时,
首先,小学科学教师利用视频工具把指南针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诸如航海、野外工作、科学研究等方面所起到作用视频短片生动地播放出来且小学科学教师向学生们抛出“指南针为什么能够准确地定位方向”的质疑点,这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并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为他们进一步探究指南针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埋下了伏笔;而后,小学科学教师运用图片工具把指南针内部结构详细分解图向学生们展示,以引导学生们根据教材内容一一了解和把握指南针的构造;最后,小学科学教师运用文本工具把指南针的工作原理以文本、图形和数据融合结合的形式浅显易懂地向学生说明,学生边读边理解过程中掌握了指南针的作用,随后,小学科学教师利用教学辅助工具的模拟系统对指南针原理进行了模拟演示,进一步激起学生加强进行科学探究的学习决心。
2、拓展教学实践活动给予科学探究能力深挖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科学探究的空间和平台,有助于拉动小学生通过参与各项科学实践活动在扩宽科学探究视域的同时,全面性地提升他们科学探究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小学科学教师开展诸如:“科技小发明展、我是小小发明家、科技模型大赛、参观科技馆、科技创意大赛、最新科技研究成果宣传月、科技奥秘探索交流会”等活动,驱动小学生潜在的科学探究能力发挥出来,并且引导小学生通过其他科技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和操作,来提升他们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和不竭的学习动力。显而易见,这样的丰富多彩科学实践活动推进,进一步引导了学生向科学高峰探究和向科学高峰迈进,这也正是小学科学本质性的课程设置目标所在。
结语
毋庸置疑,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强化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是小学科学教师凸显学科特性的教学模式创新,也是小学生渴望获得高阶段科学求索能力的个体性诉求,更是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活动保持鲜活发展动力的现实性需求。只有小学科学教师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才能够在学生心中及早地播下科学至上意识,也才能够推动学生们勇于求索勇于攀登科学高峰,这也是我国所倡导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孟令红,石新妹.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60-64.
[2]靳燕.探究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体现[J].散文百家(下),2016,(1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