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中国的公民社会被理解为在国家和政府的公共领域的社会丶经济文化领域享有相对独立和自治权的领域,推动我国公民社会的建设,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以及依法治国理念的实现,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关键词:公民社会;现实基础;民主制度;社会团体
前言:
公民社会其重要表现是私人领域,这种私人领域是根据人们自主的精神,遵守着领域内部习惯原则进行的,不需要外部的干涉。中国当代公民社会是处于政府领导下的公民社会,民间组织的建立离不开党政的领导,必须以党政机关为依托,而机关单位要对对民间组织领导负责。
(一)公民社会理论
公民社会这一概念的出现是源自当代自由主义的崛起。上世纪八十年代,东欧剧变。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工人工会开始反对国家集体所有制。工人通过提出扩大集体领域以及公民社会的自主权,来反对国家对人民的支配。这些国家希望通过建立公民社会来稳定社会秩序,缓和国家与人民的矛盾。中国的公民社会被理解为在国家和政府的公共领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享有相对独立和自治权的领域,即为一种特定的社会领域。公民社会是建立在国家政治机关之上的,所以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相比较于公民社会的政治冷漠,公民社会更强调的是公民参与政治,民主建设。确保公民参与政治的合法性,能够尊重每一位公民的意愿与要求。这也是公民社会的标志与政治内涵。与公民相对的就是私民,私民也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自然人,私民是根据自己的利益与关系为原则的,私人尊奉个人主义精神,所以私民只会关心自己本身的利益,不存在对他人的,对集体的责任与义务。这种自然人会刻意的回避政治参与,减少与国家机关的对话,对政治抱有冷漠的态度,所以私民只拥有作为“人”的自然性特征,并没有作为政治单位的特征。公民提高自我素质,自觉的参与到国家政治建设中来,公民通过政治参与民主建设来保障公民本身的权利。在这种参与的同时,公民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在公民社会当中,人民可以提高参与政治的热情和对民主建设的积极性,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积极参与公共事业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公民社会与公民社会在核心价值上存在着差别。公民社会当中,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权利的主体,市民为自己谋利,为自己生活。而相反,公民社会中的公民更注重爱国,统一,团结,集体。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所以公民社会又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与利益冲突。公民社会能够团结力量,使社会更具有凝聚力。
(二)中国近代以来公民社会的发展
十九世纪中期,自我封闭的清政府被列强强行打开国门,被迫开口通商。原本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逐渐瓦解,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受到威胁。外国资本入侵中国市场,对中国的民族商业产生巨大冲击。但是在同时,西方列强的资本侵入,又对当时的中国人打开了新的窗户,新型的生活方式,先进的通讯与交通技术,改变了原有的封闭落后的生活方式。这种新鲜元素的出现,也改变了当时国人的思维方式,传统的观念被打破,宣传自由民主思想,人们力求革新,寻求属于人民的社会。由此出现了一批革新志士,挽救中国于水火,效仿西方建立代议制民主政府。思想与文明的被迫进步,促进了近代中国公民社会的产生。新闻,报纸,杂志期刊的出现,开始传播自由思想与反封建主张,中国各大城市出现了新学会,以及各种民间组织。
根据《南京条约》,中国开放五口通商,即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外国列强在这里享有高度的自主权,又称为租借。外国的洋行开始不断增多,大批量的工业商业用品流入中国,列强纷纷在华建厂,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外贸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租借内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这也促使了中国公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西方商品经济在中国大行其道,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外企对中国近代工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并为中国工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参考。不仅如此,列强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使国人开拓眼界,近代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次,列强在华建厂,侵犯我国主权,如果要抵御外资入侵,就要壮大民族工业,开展实业救国运动。于是,许多乡绅地主开始脱离传统的封闭的小农经济,纷纷建厂设厂,促进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实业家们又受到当时西方先进的自由思想的影响,进而想改变国家现状,呼吁人们购买国货,抵御外资,保护民族工业。这些实业家成为近代中国市民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随着通商口岸的不断开放以及列强侵华程度的不断加深,西方国家开始在中国建立学校,这种突如其来的教育形式在中国被广泛接受,相比于私塾所传授的“四书五经”。西方创办的学校更具有科学性,不再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学习。学校开设数学,外语,物理等学科,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同时还开设了人文学科,传授学生自由平等的思想,改变了以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同时,这些学校还招收女学生,建立女子学校,与男子一样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这种男女平等的教育理念促使学生学习成绩优异,毕业的学生大都进入与其相关的科学领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与公民社会的发展。
在西方的强烈冲击之下,中国传统社会与政治开始摇摇欲坠。原本位于末业的商业,也在清朝末期得到了相当的重视,请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和保护商业的,人们开始走向城市,从事商业与工业以及服务业。市民阶层开始不断壮大,市井文化得到传播。人们越来越重视“人”这一概念。市民阶层的活动空间不断扩大,中国近代公民社会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但是,中国近代的公民社会,有着浓厚的“舶来品”色彩,属于被迫性质的形成。凭借西方现有的科学与制度思想,形成了当时中国的公民社会。这种形成,是畸形的,不健康的。借助外资的力量提高了本国的实力,这种繁荣是十分虚假的。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列强企业的强烈打压,被迫在夹缝中生存。在西方经济与文化的刺激下,中国没有形成独有的社会文化。市民阶层的兴起,并没有有效的改造政府,建立民主国家。这种市民阶层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三)中国公民社会与现代化
公民社会的主体是“公民身份”。公民主体地位得到了国家与社会的尊重。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公民社会的进步。中国目前经历的现代化转型过程,其根本原因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顶替,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越来越迅速,这也都是市场经济的功劳。而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对中国现代化转型的社会意义更为重大。市场经济的全面开放,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宗法人伦,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觉醒,这种公民意识与公民身份是我国迈向现代化步伐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下的蓬勃生机,正是公民社会产生于发展的最好环境。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全球的关注,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传入中国,虽然难免有不适合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思想,但是人文精神是很宝贵的财富,譬如契约观念,人民主权,法治思想等等。中国参与全球化,使得公民社会和公民意识孕育而成。人们开始积极参与制度建设。现代化过程中,人们摆脱了原来封闭的,传统的社会结构,接受了多元化的,开放的,积极的生活方式。现代化过程中的伦理变化,也促使公民社会以及公民意识的觉醒。从传统的血亲宗法,家天下,王权与政权的统一,使得人民忽略了人的独立性特征,抹杀了人的情感与道德诉求,社会权力的高度集中,官僚体系的腐朽,让人们缺少思考自己的意识。而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民与公民的区别开始凸显。人们开始注重自己的公民身份,更加的尊重自己的公民身份,这种伦理道德的变革,促进我国现代化公民社会的进程。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公民社会与现代化是互相协同,互相增长,互相发展的。
(四)中国公民社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加速,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价值取向越来越多样,出现了很多民间社会组织。中国制度环境的改变,使得民间团体与社会组织在中国出现和发展壮大。公民意识不断强化,发展至今日,中国公民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政府与企业脱离,鼓励人们自主创业,政府职能转型等等一系列改革,来提高公民的自我意识和社会价值。人们不再是依赖于国家,彻头彻尾的服从国家,公民阶层开始不断涌现,社会组织开始如雨后春笋一般日益增多。市场经济日新月异,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收益,更多的是思想价值上的变革。但是尽管如此,当今中国公民社会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仍发展不足。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匹配,存在着差距。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发展至工业化中期或是中后期,但是社会结构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与经济结构是矛盾的。现代社会是一个组织化程度非常高的社会,社会成员都处于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之中,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尽管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迅速,仍然存在着相当的不足。
2.发展不平衡。分布的层次不平衡,大多数公民组织都分布在区县级以上,乡镇级很少存在社会组织。分布地域不平衡,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社会组织与民间团体相对发达,公民社会的层次也相对较高。但是在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社会组织的数量则屈指可数,农村人口,贫困人口参与社会组织的比例也十分稀少,与此同时,这些社会组织的影响与威信也十分有限。相反,那些高层次的官方组织,例如工会,慈善机构,协会等等正在日益壮大。而这种不平衡的原因在于,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所拥有的经济实力不同,领导阶层不同,以及文化基础存在差距。
3.不规范。中国的公民社会存在双重性特点。民间组织的创办需要经过政府,组织的领导也是政府的官员,由政府任命,实行双重管理。而影响较大的组织大多数是由政府建立的,其人员组成大多是政府机关人员。同时,民间社团组织的活动经费仰仗政府的财政拨款。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组织的自行度,紧急来源依赖政府,导致其官方性不断增强。
(五)中国构建公民社会的现实基础
西方公民社会(公民社会)理论提出的国家与社会二元化存在并分离。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社会关系与西方大为不同,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有中国的独到之处。
1.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的发展是构建公民社会的必要前提,也是促成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摒弃了以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把政府从经济生活中排除出去,就形成了公民社会,公民社会要求的个人自由,政治民主,价值多元化,政治参与都是只有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产生的。公民结构也开始出现转型,从原来单一的计划经济工农结构,转变为,市场经济之下的多种公民结构共存。市场经济是建立公民社会的物质制度基础,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变化,都是市场经济对社会的改造。这是中国构架公民社会的物质基础。
2.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加强了信息流通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时代来临,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网民在互联网中进行的活动,例如学习,交流,购物等一系列生活,构建成了“虚拟社会”,人们在网上各抒己见,推进着中国的制度建设,这也同样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通过“虚拟世界”推动中国规范整治建设,加快前进步伐,影响着中国的政治运作,从而形成公民社会新的出发点。
3.我国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日新月异,目前中国的社会团体在不断增多,包括学术团体,公益团体,社团组织,村委会,居委会以及基层工会组织。这些团体通过组织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通过参与政府事务,公共服务,积极参与国家制度建设。这些都有着公民社会的痕迹。
4.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家天下”的观念,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魄,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素养。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所以构建中国当代公民社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
(六)中国构建公民社会的途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民主制度建设正在稳步发展,文化价值取向多元丰富,中国的公民社会正在崛起,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那将如何保证我国公民社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将如何完善公民社会。有以下几种途径:
1.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公民社会存在的先决条件与物质基础。市场经济取代了原来的国家垄断经济,使人们从公有经济中解脱出来,个人的独立性开始体现,社会和个人开始逐渐分离出政治国家。把个人、社会、企业联系在一起,使得每个人都是政治事务的参与者,民主意识开始形成。所以,要构建中国公民社会,就一定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2.建立良好的政治环境
转变政府职能,让政府从一些领域中退出,给予公民与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建立一个公共秩序,让社会与人民维护这个秩序。加强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社会管理解决民生问题,规范社会行为,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发挥社会主体的力量,通过社会准则,管理公民,而不是强硬的政治手段。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每个市民都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构建中国公民社会的途径。
3.完善民主制度,提高民主参与
公民社会与公民社会最大的不同在于自然人对国家事务的态度。公民社会中的市民对政治参与十分冷漠,只在意自己作为个人本身的利益。而公民社会不同,公民通过参与国家政治,来维护自己的权力,每个公民都积极参与制度建设,所以我国要构建公民社会,要完善民主制度,坚持依法治国,广开言路,让公民成为政治的参与者,政策的制定者。
4.鼓励社会组织与民间团体的建立
社会组织是公民社会的主体部分。社会组织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在弥补政府无法控制的空缺,又可以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市场环境。社会组织的发展,推动者社会的进步,对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现代化进程有着巨大帮助。因此,政府应该放松对社会组织的把控,改善组织的制度环境,鼓励社会组织对社会进行管理,成为政府的好帮手。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社会组织与民间团体的发展,使公民社会在良好的环境下有序发展,健康发展。
结语:
我国的公民社会有其独特之处,它既包含政府的官方性,也包括社会的民间性。我国通过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可以让公民社会在中国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这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实现,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加快现代化的步伐,使中国成为一个多元化的,综合的世界大国。
参考文献
[1]郁剑兴.黑格尔公民社会理论[J].人文杂志.2003(3).
[2]高丙中.社团合作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有机团结[J].中国社会科学.2006(03).
[3]何增科.公民社会丶民主化和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01).
[4]葛志毅.论中国古代学术史研究之起源[J].河北学刊.2013(06).
作者简介:吴楚童(1995.02—),男,黑龙江省大庆人,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大学,中外政治制度专业20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制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