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探索

张平

长沙兰普土地规划咨询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我国土地资源比较丰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土地问题也是社会发展中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在当前发展阶段,虽然土地的利用率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利用和开发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本文主要对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加强对策

引言

土地整治贯穿于社会发展进程当中,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国家和政府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加强监管不断完善制度,在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过程中通力协作,优化存在的问题,有效提升管理质量,全面促进我国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的全面发展。

1土地生态整治的重要性

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被重视。若受损的生态环境得不到及时修复,一旦超出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就会严重影响城镇化的建设。实行严格的土地整治是由国情决定的,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是农业大国,作为一切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土地对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镇的无序扩张占据了大量的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造成了生态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因此,要大力开展城镇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充分利用土地工程技术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促进城镇土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2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2.1土地整治工作实际不能完全符合其战略定位

虽然土地整治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部署,业内专家不仅认识到土地整治在耕地保护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还认识到土地整治可以作为推进精准扶贫、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但当前土地整治的实际工作仍然多关注“战术层面”而非“战略层面”,地方基层的实际工作内容不能体现土地整治的综合性,仅将土地整治作为增加耕地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手段,把“数量”作为核心理念,导致土地整治“重数量、轻质量;重面积、轻效益;重耕地、轻农民”。

2.2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难以适应土地整治工作需求

土地整治具有综合性强、专业跨度大等特点,但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实施、验收等相关工作的从业人员往往存在综合专业能力不足、难以胜任等问题。未来的土地综合整治,特别是在生态修复工程方面,需要交叉的专业更多,如生态学、景观学等。然而,直到2017年,全国才出现第一家高等学校开设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土地整治的专业后备人才严重不足。因此,必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2.3资金投入机制和强度难以满足高质量建设标准

目前土地整治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但财政投入的力度相较于土地综合整治的内容要求来说已经十分不足,从而导致建设内容不完善、建设标准较低,难以满足土地综合整治建设标准的要求。虽然近年来国家也开始探索整合涉农资金、引入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以及村民自筹资金参与土地整治等投入方式,但始终未能将资金的整合、使用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加之政府财政投入也在逐步缩减,土地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面临不小的困境。

2.4农民参与土地整治的程度比较低

我国当前的土地整治往往是由政府“自上而下”的分解土地整治任务,进一步确定项目,绝少农民“自下而上”向政府主动申报开展土地整治或自发实施土地整治。可以说,土地整治主要体现的是政府意志,而非农民的切身需求。此外,由于宣传教育的缺失,土地整治项目区的群众对土地整治的目的、目标方向、建设内容、权属调整等缺乏认识和了解,加之政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引导,造成农民参与项目实施的程度比较低,实施过的土地整治项目的满意度也比较低。

3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3.1加快土地整治转型,建设生态国土

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会扰动周边环境,对项目区生态环境系统产生影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土地整治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更多的注重生态环境反映机制,通过调整区域土地利用条件以及城乡土地利用关系,引导实现绿色土地利用方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因此,土地整治应加强生态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融合,加强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探索土地整治新模式,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尤其要重视生态脆弱区的国土整治工作,提高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

3.2遵循自然资源禀赋,实施差异化整治

不同地区在地形地貌、资源禀赋、农业生产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差异纷呈,土地利用及生态保护战略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差异化整治是现实需求,要能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环境特点,制定适合区域特性的发展模式。如:经济发达地区应探索多功能土地整治模式,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服务能力;乡村地区应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人居环境,保护人文景观;城乡接合带应加强生态防护,建立绿色廊道,联接城乡绿色空间,美化城乡景观;生态脆弱区应坚持保护优先,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建设生态安全屏障。

3.3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城乡融合的平台,土地整治要将乡村与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达到城乡在生活设施、产业发展以及生态保护方面的良性融合,实现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带动区域农业现代化、城市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城乡融合的核心是实现人、地、资本的融合,这也是土地整治的实施目标。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为农村发展带来启动资金。

3.4挖掘农田生态价值功能,发展生态农业

耕地具有重要生态功能,耕地保护不仅要考虑耕地基础质量条件,还要考虑景观质量条件,生态农业是新型农业建设的新方向。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途径是建设生态良田,把握农田整体的生产、生活、生态等景观服务功能,科学合理地制定耕地保护分区,实现耕地差异化保护、精细化管理,重点保护建设景观生态条件优越的耕地资源,让宜耕土地得到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

3.5注重乡村景观保护,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要尽可能保持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依托当地自然资源类型与分布、建筑风格、民俗风情等,规划符合地域发展特性的土地利用格局,尤其要注重传统村落以及村庄内部具有历史性的风景名胜保护,实施兼顾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整治措施,凸显农村乡土风情。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要拓宽公众参与途径,完善公共参与机制,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3.6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推动统一保护修复

实现对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需要立足多功能、多模式以及多元化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聚焦国土空间统一生态保护修护。土地整治工作须树立生态第一的新理念,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快营造绿色生态空间,推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措施,保障草原的生态屏障作用,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土地整治工作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应不断加强土地整治工作力度,形成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方案,提升我市土地整治生态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贾文涛.从土地整治向国土综合整治的转型发展[J].中国土地,2018(05):16-18.

[2]严金明,夏方舟,马梅.中国土地整治转型发展战略导向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6,30(02):3-10.

[3]郧文聚,宇振荣.土地整治加强生态景观建设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06):4-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