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娟(天津市津南区妇女儿童保健中心300000)
【摘要】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诊治。方法:2005年9月至2012年9月乳腺外科门诊接诊的17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7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采取保守治疗21例,其中12例经保守治疗痊愈,7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进行手术治疗;158例手术中采取脓肿进行切开引流48例,肿块切除术91例,瘘管切开扩大引流术9例,瘘管及周围组织切除术10例;术后随访3-6个月131例术后痊愈,27例复发,复发率17.06%。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应注意将脓肿及肿块周围扩张导管、炎症组织切除,避免复发。
【关键词】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诊治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4-0085-01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指中青年女性非哺乳期乳腺发生的炎症病变,由多种综合因素形成的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乳房脓肿、瘘管,良性乳房病变,约占乳房良性疾病的4%-5%[1],为了能够更加全面掌握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特征及诊治特点,我们对诊治的17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进行总结,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年9月至2012年9月乳腺外科门诊接诊的17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本组全部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36.8岁;其中已婚病人152例,未婚病人8例;有过哺乳史132例,未哺乳38例;左侧乳腺发病72例,右侧乳腺发病73例,双侧乳腺发病20例;病程7d~9年,平均病程7.6月。
1.2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多样性可以出现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发热、瘘管等,具体临床表现及发生率见表1。
表1.临床表现及发生率(n,%)
1.3临床分型
1.3.1急性脓肿型:临床表现为乳房出现典型急性炎症表现局部红、肿、热、痛,对乳房肿块进行检查可们及肿块波动,少数病例脓肿可以自行穿破;全身炎症反应较明显可以引起发热;本型57例,发生率33.52%。
1.3.2乳房肿块型:临床表现为乳房出现无痛或微痛肿块,肿块局部皮肤无显著炎性表现,无明显全身症状;检查乳房肿块体检时,肿块,具有边界清晰,局部压痛不明显或有轻微压痛;本型94例,发生率55.29%。
1.3.3慢性瘘管型:临床表现为乳晕周围及相邻乳晕部位出现经久不愈窦道或痰管,周围可以伴有不同程度慢性压痛肿块。
1.4治疗(1)急性脓肿型:在常规应用抗生素下对脓肿进行切开引流,术中对病变导管及可能病变导管适度刮除,避免单纯切开引流后再复发;(2)肿块型:肿块周围无急性炎症,采取肿块切除并同时经肿块扩张乳腺导管及周围炎症一并切除;(3)慢性瘘管型:对瘘管采取切开扩大引流,必要时对瘘管及周围扩张乳腺导管、炎症组织彻底切除,根据切面情况采取切口延期缝合、Ⅰ期缝合。
2.结果
17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采取保守治疗21例,其中12例经保守治疗痊愈,7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进行手术治疗;158例手术中采取脓肿进行切开引流48例,肿块切除术91例,瘘管切开扩大引流术9例,瘘管及周围组织切除术10例;术后随访3-6个月131例术后痊愈,27例复发,复发率17.06%。
3.讨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因仍不明与多种因素有关[2],哺乳期乳腺炎造成乳腺导管狭窄,中老年人体内激素紊乱雌激素下降,乳腺导管萎缩,使得分泌物排出不畅导致导管阻塞,乳腺外伤和乳腺组织脂肪坏死、先天性乳头发育不良等因素都是导致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因。
诊断要点:20-40岁青中年非哺乳期女性,表现为反复发作[3],病史较长乳房脓肿、炎性肿块及经久不愈的瘘管,全身炎症反应轻微,经影像及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明确,排出肿瘤。值得提出的是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乳腺发生的良性疾病,但由于部分病例临床表现轻微,而被长期忽视,病程较长,本病需要与乳腺肿瘤相鉴别;需要进行B超、钼靶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进行诊断明确,排出乳腺肿瘤。
对急性乳房脓肿者,采取切开引流,为避免复发对病变的扩张导管进行搔刮[4],必要时对脓肿残留的炎症组织进行彻底切除,避免造成复发;炎性肿块病例,只要局部炎症反应较轻微、局限良好,应尽量对炎性肿块切除同时并将肿块周围扩张导管、炎症组织一并切除。慢性瘘管病例可以将者应将瘘管切开进行充分引流或将瘘管及周围扩张导管、炎症组织彻底切除,切口I期或延期缝合。对乳房严重变形、多发性瘘管者可以采取全乳切除术、皮下乳房切除术[5],对年龄较轻者可以进行乳房整形术。
参考文献
[1]李树玲.乳腺肿瘤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19
[2]王钟富.现代实用乳房疾病诊疗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32.
[3]周毅,胡纲,刘锦平.浆细胞性乳腺炎手术84例报告[J]华西医学,2007,22(3):500.
[4]卢崇亮.非哺乳期复发性乳腺炎的外科治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3):1873.
[5]沈镇宙,邵志敏.乳腺肿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