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浅谈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

程敏

程敏(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精神科安徽宿州234000)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1-0192-02

【摘要】老年抑郁症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本文主要从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的角度来对老年抑郁症的护理进行探讨。抑郁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在65岁以上人群中,有自杀观念者高达10%,因此,重视老年抑郁症的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及时有效地做好病人的护理,不但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可以降低老年人的死亡率,同时对促进老年抑郁症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老年抑郁症护理基础护理心理护理

老年期抑郁症(Depressivedisorderintheelderly)是指首次发病于老年期,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种精神障碍。临床特征以情绪低落、焦虑、迟滞和繁多的躯体不适症状为主。精神障碍不能归因于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病变。一般病程较长,具有缓解和复发倾向,部分病例预后不良。老年期抑郁症是老年期三大精神疾病(痴呆、抑郁症、神经症)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老人占老年人口7%~10%,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人,其发生率可达50%。国外多个研究均提示,在社区老年人中抑郁症的患病率大约在5%左右。此外,会有10%~20%的老年人存在抑郁症状。因此,重视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十分重要,对疾病的复发,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临床资料

2010.1月—2012.3月我科共收治老年抑郁症患者19例,女性12例,男性7例,平均年龄66岁,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第3版(CCMD-3)精神疾病所致的抑郁状态。

2临床表现

1)躯体不适主诉多,以心血管系统症状、植物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症状为多见,如食欲不振、失眠、浑身无力、头痛等,抑郁情绪往往为缺乏器质性病因的躯体症状所掩盖,称为“隐匿性抑郁症”。2)疑病观念强烈,虽然各项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但患者却疑虑重重,对各种轻度躯体疾病过分担心,焦虑抑郁情绪有增无减。3)忧伤的情绪、体重变化、早醒、性欲减退、精力缺乏等因年龄因素变得不突出;以易激惹、攻击、敌意为主要表现,失眠、食欲减退明显,情绪脆弱、波动性大,严重的抑郁症表现为异常的搓手顿足、坐卧不安、拒饮拒食和终日惶恐不安。患者妄想症状比较多见,如罪恶妄想、被害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等。4)认知功能障碍,有时这种认知功能损害特别突出,许多抑郁症患者被诊断为轻度痴呆。5)自杀危险大,老年抑郁症导致的自杀危险率比其他年龄组大得多,自杀观念常常不会清楚地表露,且自杀成功率高。[1]

3护理

3.1基础护理

3.1.1饮食鉴于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宜定时定量,少量多餐,事物要细软,进食要细嚼慢咽,少吃油炸、坚硬及不宜消化的事物,保证足够的营养。应注意多饮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1.2睡眠护理抑郁症患者常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要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以利入睡。白天多鼓励患者参加工娱活动,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久坐、久站。睡眠前避免同患者进行刺激性的谈话。必要时根据医嘱用药,并做好用药效果及副作用的观察。

3.1.3督促并协助患者料理好个人卫生,加强患者的晨晚间护理,使患者清洁舒适,有助于患者情绪的改善。

3.1.4服药应坚持长期服用抗抑郁药,严格遵医嘱,不随意增减剂量。

3.1.5安全护理加强巡视,严防意外,患者在极度抑郁时,常会有自杀意念[2],严重抑郁症患者应加强定时巡视。严格交接班,对病史内的危险物品刀、剪、绳等要及时收回,以防患者作为自杀工具,不让患者单独活动,安置病人在易于观察的房间,必要时保护性约束。对上保护的病人要做好基础护理及皮肤护理,防止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3.2心里护理老年抑郁症既有医学因素又有心理社会学因素,两者共同导致长期疗效的脆弱性。我们要多与患者沟通,关心、体贴他们,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讲解,对患者的进步要及时鼓励。鼓励家属和朋友多来探望,取得亲情和友情上支持。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进行认知重建。

4健康宣教

4.1患者的宣教抑郁症的复发率较高,有资料表明,首次抑郁症恢复后,50%的患者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再次出现抑郁发作。因此,按时服药,对抑郁症复发的预防是一个重要的环节[3]。要告诉患者坚持服药,不随意增减药物剂量和停药,如有情绪不稳、睡眠障碍要及时就诊。适当做些家务,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多培养个人爱好以改善其心身健康状况。

4.2家属的宣教指导家属保管好药物,注意患者的言行举止、睡眠情况,定期带患者到门诊复查肝肾功能、心电图。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照顾,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孙贤俊.老年抑郁症的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0,5(18):101-102.

[2]李晓麟.精神科护理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124.

[3]沈渔.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44.